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德育实效性的课外活动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缪启明

  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品德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性质。
  德育的实效性源于学生对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充分体验。其中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体差异的,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一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内部动机,使教育者的意图由受教育者自己提出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二要为不同年龄特征、接受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活动,或确立不同的目标。例如,我校结合始业教育、军训等活动对高一学生进行学习常规和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辩论会、师生节、社会实践等活动对高二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规范教育;结合成人节、毕业典礼等活动对高三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等。
  一、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传统德育因受应试教育、权威主义、认知主义德育模式的影响,一贯侧重于活动的整体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德育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行为的养成,难以解决青少年学生所面临的种种道德问题。表现在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把学生用一个“模子”进行整体塑造,用统一的标准开展德育,重划一,轻区别。在德育内容上也仅仅停留在“我讲你听”,进行强制灌输,把道德标准当作书本知识一样来教授,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差是中学德育不可忽视的一大弊端。
  二、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德育体验
  为了扭转当前德育工作的僵化局面,我校德育工作组经过连续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制定了日后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寓德育于活动”。避免空洞的说教,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并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道德教育的意义。
  与此同时,杭州市教育局也正好出台了关于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规划。2007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即由党委政府主导,财政投入,整合全市科技、文化等公益性场馆资源,向全市青少年学生免费开放,打造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的“杭州模式”,并于2008年起全面实施,鼓励青少年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外学知识学技能。我校的“寓德育于活动”的计划则正好与此相接洽。
  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具有教育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第一课堂”即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而作为德育工作,除了作为德育的专门课程――班会课以外,其在课堂中的体现,通常是同学科知识是相互关联的,但其效果却随着当今时代的开放而日渐寒酸。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的表现形式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时代,内容上也更加丰富,能更好地满足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实施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仅可以作为我们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补充,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我校“第二课堂活动”的探索
  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校结合杭州市实施的“第二课堂行动计划”以及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德育规律,自2008年以来,做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
  除了制定阶段性的课内德育计划外,为了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中小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精神,实施我校“寓德育于活动”的计划,我们分德育主题展开了不同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德育的精神融于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其效果真的好。
  1.初步体验
  这是第一次由学校统一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为了能凸现活动主题,我们以“缅怀先烈”的德育主题入手。
  学校选择了利用参加省委领导清明扫墓仪式的这一契机,开展参观《永远的孟祥斌》展览和烈士遗物捐赠仪式,瞻仰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爬山拉练等活动,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重温先烈事迹,锤炼国格人格。
  这天天气晴朗,伴随着一阵阵悦耳的鸟鸣声,当学生们离开喧闹的市区,离开熟悉的校园,走进青松翠柏环抱的云居山,迈上一级级斑驳而又光滑的石阶,原本轻松、兴奋并一路嬉笑逗闹的他们,却在临近烈士墓之时,都不禁默默地安静下来、严肃起来了……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为烈士们的题词提醒着同学们,他们逐渐感受到了那份在空气中弥漫着的肃穆和庄严。
  学生们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当我们带着嬉笑的面容,当我们迈着轻描淡写的脚步走入那片神圣而庄严的土地时,周围别样的气氛告诉我,自己做错了,因为这样的举动,这样的面容,这样的态度是对英雄的侮辱,是对自己心灵的深深谴责……”
  这种情境教育的意义,是出乎我们意料的。这,可能也就是第二课堂的魅力之一吧,气氛的渲染对学生心灵的陶冶是课堂上难以达成的。
  随着仪式的进行,学生们会因为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庄严肃穆而纷纷脱帽肃立,为那些为了人民的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烈士表达他们由衷的哀思。当不久前因舍己救人而牺牲的孟祥斌烈士的家属向纪念馆捐赠烈士遗物时,学生们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英烈的伟大一直在教科书中呈现,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这一代幸福的青年,他们真的很难感受,更难体会。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对他们却又另是一番感悟。
  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从辛亥革命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浙江350多位革命烈士的图片和革命文物,其中有一个名叫陈刚的,是杭十一中的校友,他在农场火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保护战友和抢救人民的财产,而将自己的生命安全置之度外。
  这时候,在这样的场合,看到杭十一中的名字,“校友”的自豪感从学生心中油然而生。革命烈士伟大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杭十一中人的心,此时,任何的说教都是多余的,仅仅“杭十一中”这几个字,就足以让学生体会到了“校友”、“英烈”的深刻内涵,这种自豪感,由这种自豪感而生的正义感、牺牲精神,超出了我们的任何一堂德育说教课。
  事后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今天的活动内容无疑是丰富的,让我重新定义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壮烈,什么是伟大,心灵上所受到的震撼不是只字片语所能表达的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德育。我们的初试成功了。
  2.不断丰富的德育活动
  基于第一次德育活动的明显成效,自2008年起,学校每年集体组织第二课堂活动2次以上,每一次的活动,都会有鲜明的德育主题。在校1200名学生结合“四假两游”以及其他节假日、课余时间参与第二课堂活动5000人次。其中,与唐云艺术馆共同策划的“名家名作进校园”第二课堂活动、“我与第二课堂活动共成长”的主题活动、与清明扫墓和英雄团支部命名相结合的“追寻红色足迹,伴我精神成长”主题活动、与大观山杭州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共同组织的新生军训活动、与南宋官窑博物馆共同组织的“人文大讲堂――杭州的历史”等,活动组织工作有特色、有亮点;学生参与活动主动性、积极性高;学生认同度高,社会反响好,与场馆实现了合作共赢。
  实施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已经成为学校深化德育工作的内涵,丰富德育资源,加强乡土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载体;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有机整合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有效途径。
  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拓展了发展空间,更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入社会的能力、活动能力、组织能力等等的提升起到了直接的教育补充作用,与此同时,作为德育的课题,这项活动的开展,也为对学生的情操陶冶和德育感化提供了最真实最直接的场所与情景,是对学生德育提升的重要一课。

  四、基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德育实效性之感悟
  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需要实行整体性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必然是德育资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要将德育活动与学校育人目标、与日常生活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有目标、有计划地实施德育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观念,形成道德素质,使德育的实效性真正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中得以体现,而不是变为苍白空洞的说教。
  我校“第二课堂行动计划”的实施,无疑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了第二课堂的场馆史料丰富,还有专家的指导的特点,把“杭州市第二课堂场名录”中所列场馆作为学校社团活动的校外基地。例如,学校与唐云艺术馆建立共建关系后,学校“马尾松画社”的同学参加了由学校和唐云艺术馆共同策划的很多活动并受益匪浅。省第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入围作品在学校体育馆展出时,其中有校Sunny创意机器人社团同学们的参赛获奖作品,创意机器人社团的成员们饶有兴趣地参观和讨论这些优秀的作品,爱校之情油然而生。每年的寒暑假,学校团委都会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现在,第二课堂活动又丰富了学生们的实践地点和服务内容,很多同学在场馆开展了志愿者服务工作:有做义务引导员和宣讲员的,有在场馆帮助打扫卫生的,还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或者带着一些小朋友参观的。基于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德育的现实意义,学校也正充分利用和挖掘其中的各种素材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要素、各种条件综合发挥作用。它孕育于德育的创造性活动之中。中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对他们的德育影响,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体现在我们工作的角角落落。除了课堂内的直接德育以外,我们还可以、也应该采取更多样的德育方式。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既是作为丰富校园生活的内容之一,也是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的途径之一,更应该是德育的直接体验。应该让活动使德育目标内化在学生的实践中,这才是我们校园活动最重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淑清.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切实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1).
  [2] 李林.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3] 徐园媛,王熠珏.发挥第二课堂优势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今日科苑,2010(2).
  [4] 刘冬梅.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初探.基础教育研究,2007(4).
  [5] 胡斌武.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与分野.上海教育科研,2005(4).
  (责任编辑刘永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8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