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庭教育缺失背景下的学校德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焦晓骏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地,家庭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补充,但它又有着自身的教育特点与教育形式。家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与良好的习惯。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2008年发布的《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尽管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及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的家庭教育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直接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如心胸狭隘、缺乏宽容;不懂感恩、爱心淡薄;纪律性不强、缺乏自我约束;性格孤僻、行为极端等等。有人断言,中国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强烈的“功名”观与如今世界过度物质化、价值观多元化遭遇,必然会导致家庭教育的大面积缺失。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健全的、片面的甚至是扭曲的。无论是“学习至上型”、“物质至上型”,还是“简单粗暴型”、“溺爱放任型”,都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甚至使孩子在某一方面成为“畸形人”。家教缺失现象的滋生与蔓延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现阶段家庭教育的困境
  家庭教育有其独特的使命,正如柏拉图所言:“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在“人之初”,它为孩子的一生奠基;在上学时,它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进入社会后,它仍然是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坐标。优秀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受益终身,其影响力甚至可以超过学校教育。在全社会高度重视学生教育的今天,家庭教育的缺失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致命的影响。现阶段,以下三类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
  1.家庭教育理念滞后,教育目标与学生发展不尽匹配
  案例一:“我在学生时代一直是班里最优秀的,真不明白你怎么会这么差!”苏州某知名医院主任医师陈先生经常会把这句话作为对独生女陈依雯训话的结语。陈先生是江苏南通人,他在学业与事业上一直顺风顺水,对独生女陈依雯也抱有较高的期望。自女儿上幼儿园开始,陈先生夫妇便忙着帮她报名参加各类兴趣班,她曾就读的小学、初中都是苏州的名校。陈依雯的卧室里到处是各类习题集、辅导书,没有一本与功课无关的“闲书”。然而,她的学业并不算出色,中考时也未能考入理想的高中。陈先生想尽办法给女儿花钱“择校”到某高中,并到处请家教来进行辅导。“考不上大学还有什么前途!”父亲的话像鞭子一样时常抽打着陈依雯。
  在学校,陈依雯完全算不上是“问题学生”,但她的沉默寡言、郁郁寡欢让老师总是为她担心。她上课常走神,作业也完成得不好。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她都会担心无法面对父母,于是有时会编出些谎言来躲过可能的责备。当成长的目标被窄化为考高分、上大学时,当成长的过程一味充满功利性的教育时,父母潜意识之中强烈的改造和占有欲会将孩子改造成言听计从、毫无私人空间的附属者,孩子们在巨大的阴影中生活,失败与挫折感已经沉重得难以负担。对于他们来说,学习生活毫无快乐可言,未来的日子更是一片黑暗。
  2.家庭教育手段不当,实际结果与家长愿望背道而驰
  案例二:某职业中学机电(2)班的袁子强是在父母的呵斥与巴掌下长大的。父母所受的教育不多,对孩子也没有过高的要求,但他们的管理手段却比较严厉。每当袁子强犯错,父亲会不由分说地进行惩罚,但这样并没有改掉孩子爱惹事生非的毛病。初三时,袁子强曾因不服父母管教离家出走。2008年,袁子强考入某职业中学。住校期间,他结交了一些意气相投的“哥们”,在周末常出入KTV与小酒店。父母多次规劝没有效果,于是决定不再给他零花钱。2009年5月,手头比较紧的袁子强与另外两名同伙在某网吧实施暴力抢劫,第二天即被抓捕,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四个月。
  简单、粗暴是家庭教育的大忌。不少父母信奉“棒打出孝子”的传统教条,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不加以了解、疏导,动辄恶语相加甚至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家庭教育应当是严与爱的统一。严并不是简单的限制、命令,更不是严厉、专制、打骂、体罚,严格中包含着说理、引导和启发,严格要求应与尊重、信任、关心、热爱孩子相结合,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另一种不当的教育手段是溺爱。独生子女政策、生活水平的提高、单亲家庭等极容易滋生溺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溺爱是一种畸形心理,对孩子照顾有加而要求甚少,孩子会变得懒惰、自私、怯弱,缺乏必要的责任感。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3.家庭教育出现真空,教养责任与感情支持双双缺乏
  案例三:陈炳,初二学生,河南中牟县人。父母离异。2007年迁至苏州生活。父亲因经商长年在外奔波,陈炳与爷爷奶奶共同生活。尽管爷爷管束严格,但奶奶对其十分溺爱。他的学业情况极不理想,而且常有作弊、抄作业等问题行为。进入初中后,陈炳开始迷恋网络,逃学、旷课时有发生。面对前来家访的教师,爷爷奶奶表示对孙子的教育已经力不从心。
  在工作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的社会转型期,如陈炳这样缺少父母直接关爱而与非法律监护人在一起生活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有的属于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孩子”,有的属于家庭重组后的“遗留问题”,有的则是父母“图省心”的结果。还有些父母只顾忙着应酬,没有与孩子一起的共同时间,无法倾听孩子的心声,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无意去欣赏孩子成长的脚步或是拨正孩子前进的方向,这种近乎“虚拟家庭”的教养方式都会在孩子心中埋下问题的种子。
  三、优化学校德育的三个重要理念
  家庭教育的缺失无疑给学校教育带来巨大挑战,优化学校德育、呵护学生心灵、消除成长隐患成为当务之急。尽管德育不可能包办一切,但学校必须最大限度地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并且尽可能对家庭教育进行点拨,促进其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优化学校的德育工作、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生命中的“守护者”,需要落实以下三个理念。
  理念一:办好“家长学校”――家长也要受教育
  倡导“新父母教育”的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当学校管理策略、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专业发展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不断走向成熟时,人们突然发现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解决问题过多依赖于感觉或经验;大多数父母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业成绩,他们普遍忽视孩子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审美情趣等项目;不少父母还存在缺乏真诚平等、较少沟通、示范意识薄弱等问题。他认为,家庭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家长也要受教育,因为“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
  为让更多的父母成长为合格的教育者,优秀的学校德育需要发挥“家长学校”这个平台的教育功能。作为家校沟通的重要平台,“家长学校”在不少地方只承担传递信息、布置任务的功能。事实上,学校应当利用家长的教子差异,开展有效的多形式多序列的教育活动,讲授育子方法,交流育子心得,营造育子环境,进而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
  “家长学校”的教育内容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而有所侧重。如创办“咸阳道北铁中家长学校”的特级教师呼秀珍制订的教学计划值得借鉴。
  初一年级――让您的孩子迈好初中第一步;懂得家长的责任;如何做“现代父母”;谈谈中学生的自我保护。这些专题旨在使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下,做好与小学的衔接,在崭新的学习环境里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初二年级――重视青春期教育;防止“两极分化”;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沟通理解最重要。重点是让家长明确了解、尊重和信任孩子的重要性,指导孩子顺利进入青春期。
  初三年级――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让孩子珍惜你的爱;调整你的期望值;帮助孩子走向成功。要求家长保持一颗平常心,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发挥潜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当然,开办讲座并非“家长学校”的全部,还需要辅以丰富多彩的参与性活动,如“家长咨询日”、“亲子活动”、“家长沙龙”等,让家长在交流、反思、实践中不断成长。此外,对于逃避教育责任的家长,学校要通过走访家庭、走访社区进行沟通、提出要求,必要时通过行政乃至法律渠道促使家长回到正确的育子轨道上来。
  理念二:构建“文化德育”――真正的德育是一种“唤醒”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它体现着教育的基本目的与发展归属。传统的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过多地强调传递既定的道德规范知识,忽视学生的基础德性和基本品格的养成,把德育过程简单地等同于教学过程,实践证明,灌输式、控制式德育重条文识记、轻情感体验,最容易导致学生的厌恶与反感,其效果之差有目共睹。
  真正的德育是一种“唤醒”,是一种真实的、美好的、符合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品质的深度浸润。校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对学生道德发展发挥着导向、激励、塑造和规范的作用。从学校的历史、校训、校风,到常规安排、团体活动、教师言行等都引导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文化德育的目的在于将文化作为载体,把学校的精神追求内化在学生的思想、心理、思维、语言、行为之中,从而唤醒学生心灵深处富于生命力的纯真向善的种子,“屏蔽”来自家庭或社会的负面影响。
  春晖中学校长李培明是“文化德育”坚定的实践者。他主张要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经常性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品质的主动建构,有效整合物质和精神,传统和现代,静态和动态的各种文化,使学校德育完全置于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构架之中。他提出,要让学生在人文环境中浸润灵魂,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在校本课程中健全品质。例如,春晖中学成立了春晖文化研究会、白马湖文学社、足球俱乐部、环保协会等十大学生社团,团委、学生会每年定期组织规模浩大、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科技节,将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书画比赛、拔河比赛、卡拉OK大赛、学生才艺表演、跳蚤市场、文化书市等作为学生展现风采的舞台。为“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学校把校本德育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如《艺术与人生》、《春晖家园》系列、《历史与智慧》等,为每个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理念三:推行“全员导师”――学生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文中第一个理念旨在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第二个理念旨在改良学校的文化结构,将“以教开智”、“以文化人”做到极致。要将这两个理念落实到行动层面,先决条件是打造以育人为己任的教师队伍,引领老师们从“教者”成长为“教育者”。
  传统教育对学生的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学生仅是被动地接受评价。无须讳言,这种单一评价体系使素质教育成为空谈,不仅导致了众多学生“畸形”发展,还对那种信奉“分数至上”的家教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今天,强化“学生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观,推行人人参与德育的“全员导师”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行“全员导师”制度是对当前班主任工作的丰富和发展,有利于构建全员育人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传统的学校管理中,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其他教师则主要承担学科教学的任务。班主任不仅精力有限,所能利用的时间、空间也不多,很难应付校园隐性、显性问题较多的现状。
  推行“全员导师”制度能有助于深化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按照“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力辅导、特长发展”的要求,教师们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及身心健康,更多地将学科知识与品德教育联系起来,寻求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培明.春晖中学“文化德育”界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
  [2] 文开艳.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启示.考试周刊,2007(2).
  [3] 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2-116.
  [4] 王智敏.办好家长学校惠及千万家庭.陕西咸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通讯,2009(9).
  (责任编辑刘永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8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