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主体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中华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本文结合自己课改的实践,淡一些体会。
  教学目标设计要周全,要突出重点、化解疑点,要增强实效性。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递进关系,而是立体的、三维的关系。通过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能力,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祖国历史认同感、正确的国际意识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反过来促进对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改善,从而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如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也是能力提高和情感升华的好素材,更为关键的是至今人们仍说法不一,有的人认为是积极的,有的人认为是消极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位组长,4分钟后由组长陈述观点。在辩论前可提出如下观点:李鸿章办的轮船招商局收买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多厉害;李鸿章办的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取代了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叫中国人扬眉吐气;京张铁路设计师詹天佑就是当时的官派留学生,由此可见,洋务运动贡献很大等肯定的言论;也可以提出如下观点:洋务运动赚的钱还不是为了造枪炮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固若金汤”的北洋水师怎么被小日本打败了等否定的言论。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打出双方观点,总结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计,激发情意,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突破了难点,学生能从课本及课外读物上寻找史实支撑论点,锻炼了思辨能力。
  教学时间设计要合理,要科学高效重视生成,要增强灵活性。教学时间要因内容而异,因人而异,因课堂生成而异。其设计要考虑重点难点问题的化解,学生课堂的智慧生成。课堂突发事件的发生,更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既不要设计得满满堂堂。也不要空洞无物,要恰到好处。要留有足够的时间,满足学生思辨、交流、探究这一系列活动的展开。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把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这就成了我们要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平台的一个关键环节。如必修课1古代西方政治制度《希腊民主制度》一课,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抽象,对城邦制度、直接民主制、公民大会等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间设计上要有更多的余地,让学生参与思考奴隶社会之下的民主制度的进步与局限,希腊民主制度对近现代西方及人类的民主制度的深远影响,希腊走向衰落的原因等问题,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教学进程生成的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就注意到这些,以便从容应对。
  教学情境设计要新颖,要反映历史本来面目,要增强趣味性。创设情境,应注重“神人”的学习方法,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情境要别开生面、妙趣横生。教师不仅要求专求精、求广求博、求新求异,更要求实求用。如关于昭君出塞,在学生当中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小女子精神可嘉,有的认为是封建君权时代的牺牲品。教师如将历代名家的评价介绍给学生:杜甫有诗感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欧阳修更是哀叹“红颜胜人多薄命”,他们在对昭君命运的悲苦寄以极大同情的同时,却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耻辱;而翦伯赞却赞扬说:“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通过诗句,让学生进行分析、点拨学生比较、分析,就很容易让学生认识到昭君出塞对民族和谐、民族团结、边境安定、边疆发展的积极意义,认清古人错误的民族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问题设计要新颖,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要增强层次性。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思维学科。前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金的研究表明,思维起始于问题,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活动。他强调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问题情境中,师生合作进行的探究与发现未知事物的活动。问题是历史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概念,当学生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就会导致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可以成为历史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驱动力。如必修课“工业革命”一课,教材内容按“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革命的扩展”、“工业革命的影响”编排,条理清楚,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史实,但正因为如此,要提高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思维品质,就需要另辟蹊径,以下是一组问题设计:①如何理解“工业革命为什么在它实际开始的那个地方开始?为什么在它实际开始的时间开始?”②比较工业革命在不同国家的扩展特点。③谈谈“多维视角下,对工业革命的再认识”。(具体可细化为: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工业革命与社会发展变化、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与世界格局变化、工业革命与经济思想……)关键是让学生在探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分析和推理,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出社会发展的规律来。通过一定的指导归纳到这些问题上来,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对这一问题的顺利探究,而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对开放性问题真正的探究过程。
  教学方式设计要科学,要注重合作思考互动,要增强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形成相互尊重、彼此接纳、坦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供前提条件。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真情流露需要一个宽松、自由、毫无外界压力的和谐课堂环境;学生价值思辨的发表和个性张扬的创新更是需要宽容、民主、真诚的师生关系。在师生情感的交流和交融中,完成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中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创伤时,有些学生竟然在下面嘀咕:“二战的规模更大,死伤更多,一战不算什么!”“我玩的游戏里发火箭的威力比一战时大多了!我能同时摧毁敌方二十辆坦克,多爽啊!”由于学生成长于和平年代,在他们的“经历”中战争成了游戏,人最有价值的生命成为游戏中可以任意摧毁的对象!这使很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以真正落实。因此有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如下设计:选七位男生扮演士兵,事先交待好角色要求。然后设置了三个场景:第一,大家欢送这七位男生去当兵,鼓励他们多立战功;第二,战争在持续,一位女生朗读前线的士兵(男生)寄回的书信,信中讲述战

争的艰难与伤痛,并委托同学们代替自己看望家中的父母;第三,战争结束,七位男生只回来四位而其余阵亡,缺胳膊少腿的士兵(男生)一脸木然地看着鲜红刺眼的奖章。最后,请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的感受,交流对战争的认识。通过老师的这一系列设计,让学生穿越时光的隧道置身于历史环境中,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亲历”了一战,深刻体验了它的“灾难”性结果,既生动又很好地完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教学程序设计要自然,要激发创新思维,要强调合理性。教学程序是实现目标的具体规划,课前必须潜心做好准备,完善各个教学程序。教学程序的设计必须体现完整性,从导人新课到总结反馈,各个教学环节前后联贯,环环相扣。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究过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结论,而且了解结论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相应地选取不同的教学过程,具体归纳分析主要涉及:(1)接受式教学的一般过程。在原认知结构中找到可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关知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同化―提出新的观点和结论――用史料史事论据来说明观点和结论。(2)发现探究式教学一般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并给出一般观点和感性资料――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经过努力后逐一解决一学生提出自己认识,利用直观思维提出解决方案到评价验证各种观点和结论,最后交流整合得出结论。(3)范例式教学一般过程。选取个别典型史例结合直观手段说明特征――掌握同类事例的普遍特征――掌握事例的发展规律――获得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体验认识。
  课堂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把学生当作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当师生的参与、互动、协商成为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课堂才会生机勃发、诗意交融、生命流动。而课堂设计是为这一切所进行的导演过程,它的成功设计必将会带来一个活力四射的课堂。历史教师对这些新观念的领悟、接受、实践,要经历转变过程,新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设计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反思,让它更加完善,更加完美。正如聂幼犁先生所言“我们宁愿为它种上虽然不是完美的,甚至是有相当缺点的,但却是生机勃勃的幼苗;而不是埋下在形式上虽然十分完美,但实质上却是‘旧药新汤’的种子”。我们相信,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一定会使学生张扬个性、促进发展、体验成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生气、欢乐和幸福。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初高中学科《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8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