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生作业设计新构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钊 孙飞飞

  一、 现状与问题:学生作业的瓶颈与限制
  一直以来,受传统客观主义知识观的影响,人们将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定位于传递人类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毋庸置疑,这对丰富知识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为达成这一目的而实施的教学,无论内容与手段、过程与方法,都较少考虑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和情境性,带有明显的机械性和灌输性,学生成为接收知识的容器。与此相对应,作业则表现出形式机械化、内容刻板化、目标简单化、数量冗繁化、评价迟缓化等特征。作业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功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体现,学生承受着较为繁重的课业负担。
  1.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脱离实际
  中小学学科作业形式单一,以识记为主。作业机械重复,强化记忆抽象的公式定理,重复背诵繁冗的年代事件,不断演算复杂的算式习题。这种形式单一、单调乏味的书面作业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悟,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作业成为纯粹的机械记忆和操作,完成作业成为应付教师的手段和途径。
  此外,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简单地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设计作业,忽视了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和情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缺乏层次性和差异性,无法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无法使其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所进步和收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2.重视知识传承,轻视能力培养
  多数教师认为,学生作业仅仅是对知识再复现的过程,作业布置以学科知识训练为主,问题解决性作业偏少,轻视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设计。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足,注重对知识的温习和重复。学生作业成为教师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志,对学生作业的批阅和修改也成为一种形式。教师对作业的设计缺乏应有的审视和反思,忽视了作业的真义,忽视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
  3.关注结果评价,忽视学习过程
  作业作为一种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通常根据作业结果来评判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当前学生作业的评价采用固定的“标准答案”,只有符合标准答案的作业才是正确的,学生在做作业时经常会按照教科书或教师讲解的内容来回答,很少进行独立思考。学生作业评价的这种标准化,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无法达成师生之间有效的情感交流和沟通,限制和束缚了学生发散思维、反思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二、 实践与超越:学生作业的理念与设计
  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目的,而是一种在具体情境下,主体和客体间相互作用、相互调和而创生的过程。知识的过程性、创生性和发展性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这恰巧弥补了我们当下作业设计中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为作业的设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1.学生作业的目的设计
  (1)重视作业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作业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和幸福发展为最高目的,而不仅仅是巩固知识的工具。教师应定位于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反思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着眼于当下的学业成绩和测验效果;应定位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生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和满足学生当下发展的需要;应为学生提供一种个体与知识的“相遇”和“融合”的情境。知识与学生的相遇,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一切进入学生发展历程的知识都应具有人文意义,此时,知识对于作为知识再生产主体的学生而言,不完全是“真理问题”,而更是“幸福问题”[1]。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悉心地聆听和触摸“被召唤感”,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教育机智”,积极响应学生的呼唤和求助,敏锐地抓住教育的最佳契机,促进学生向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迈进[2]。
  (2)重视学生作业的补偿功能
  完成作业的过程是学生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下,以最自然真实的形式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在作业过程中逐渐养成的。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充当的主要是促学者、探究者、变革者和促进沟通的桥梁。教师把教学目的视为帮助学生过上具有丰富意义的生活,他们倾注真诚的热情来教导每一个学生。而作业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扩展,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足之处的弥补和完善,是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生活得精彩而有意义的重要保证。学生绝不能成为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作业绝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和累赘,更不能成为教师提升测验成绩的手段和工具。作业设计应坚持“精致”和“弹性”的原则,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快乐地成长和发展。
  2.学生作业的过程设计
  (1)重视作业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学生作业设计过程中应打破书本在学习活动中的绝对性权威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象征性权威,倡导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感悟性。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和性格特点,着重设计一些即兴式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来,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一个“在场”之人,使其充分沉浸在“现场”氛围中,充分利用现场即兴的思想激荡和思维启迪,促生出充盈着创新意识和生命灵动的精神,进而把作业这一丰饶的现场资源发挥到极致。当然,这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事,这需要教师仔细地观察和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点和生长点,不断调试课堂的节奏和幅度,进而使课堂即兴作业有条不紊且卓有成效地进行。
  此外,完成作业的过程是自主向文本批判、质疑和再发现的过程,是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得以实现的过程。设计作业时,一方面要传授一些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技能;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知识、感悟知识、生成知识和检验知识的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学生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具特色的鲜活而灵动的生命体,不是任由教师控制和支配的木偶或傀儡。他们拥有独立的思维,运用个性化的方式学习。作业作为一种媒介,是富有色彩、独具特色和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应不断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感知和体验,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取知识。依照多元智能理论:智能是某种智力的实体,每一智力都拥有自己的系统和规律,按照自己的方式运作,个体都拥有核心智能、智能强项和特殊智能,三者相互调和而形成“自我感”,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智力从而产生“执行能力”。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境中,多种智能强项相互结合,就形成了个体发展的多种可能性[3]。
  总之,作业设计应充分尊重学生多样化经验和个性化知识的获取与生成。诸如,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增加作业的类型和呈现方式,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体性作业、自主设计性作业、艺术渗透性作业、操作表演性作业、探究查询性作业以及社会实践性作业,并综合运用手工制作、艺术创作和图像、视频、网络等多种方式加以呈现。总之,作业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更要实现个性化发展。
  3.学生作业的评价设计
  (1)注重作业评价的赏识性和有效性
  学生作为独特的个体,具有多姿多彩的美。教师应多一份赏识和赞美,带着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应用极为平凡的发现、极为平常的赞美点燃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的热情,点亮指引学生不断前进的航标。此外,教师对学生提供的个性化和建设性的书面评语是非常有益的。这意味着教师应对错误及其方法作出明确的评语。作业评价是对学生先前学业效果的检验,而有效的作业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后继成长和发展,既立足于学生的当下水平,又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总之,要使作业评价游离于“最近发展区”之间,使教师的评价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2)注重作业评价的多元化和交互化
  有效的作业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再教育过程,教师、学生和家长应积极地加入评价和监督的行列。教师的欣赏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支点,同伴间的认同和赞许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教师应积极创设一个能够让学生自由交流、有效沟通、相互观摩、彼此品评的环境,使学生见贤思齐、取长补短和互评互学,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作业中的成就感和学习中的幸福感,从而激发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此外,家庭作业为家长参与学生作业的评价和监督提供了一个平台,家长应积极与教师合作,向孩子表明学校与家庭是一个密切相关的团队,及时关注教师提出的指导和建议,确保家庭作业与课堂教学目的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赵汀阳.知识、命运和幸福.哲学研究,2001(8).
  [2] 马科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重印).
  [3] 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关燕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8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