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芳
新课程标准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提出: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全面素质发展。创新能力是每个正常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普通人与天才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激发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发展的。下面,笔者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谈几点做法。
1 营造自主学习氛围,点燃学生创新之火
要加强创新教育,必须营造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教育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留有学习的时间、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提供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心灵深处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笔者预先发给每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硬纸片,让学生想想用哪个面积单位去测量比较合适,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得出长方形硬纸片的面积。接着问:如果求学校的长方形操场面积,用这种方法行吗?学生想了半天回答:不方便,这么大的操场,如果这样去拼摆要很长时间,又困难。最后鼓励学生:“待会儿只要大家认真操作,思考下列问题,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大家用1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看看有几种拼法,拼好后在想想以下问题:图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你发现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话音一落,学生都非常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它就可以摆几行这样的正方形。并得出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厘米数,就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于是顺利地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此时,教师接着又问:现在要算学校长方形操场的面积,能很快算出来的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着说:“分别量出长方形操场的长和宽,就可以求出它们的面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口述自己的发现,亲身体验,感到规律是自己探索的,公式是自己推导出来的,享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快乐。
2 激发质疑、求异心理,发展学生创新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寻根究底。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生发新见解,这是激发创新的重要条件。尤其要鼓励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正确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善于在不疑之处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3 重视分组、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卢梭认为,儿童通过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处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因为每个人都有潜在能力,而这种潜在能力的充分体现在于有展示的舞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能不能不这样做”……这些疑问提出就能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同时,在操作中可以得到圆满的答案。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让学生看到自己创新的成果,体会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调动创新探究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4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开放题旨在开放学生的思路,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设计开放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水平,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想象、创新的空间,促使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开放题的解答过程中,往往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可循,仅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是不可能找到答案的。学生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让同学共同参与多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和思考。
如我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位国王想考考他的大臣们,看看谁最聪明,于是国王便对大臣们说:‘朕赐你们每人一根1 000米的绳子圈地,谁圈得的土地最大,这块地就归他所有。’如果你是大臣,你会怎么做?”学生通过激烈地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圈成圆形的土地面积最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创设让学生发现探索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发挥创新能力。这还需教师不断努力,更新观念,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去实践、去探索。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育红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2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