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探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的分析及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洁
经过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以下特征:1)由于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学习过程比较枯燥,而且教材上编排的某些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往往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探究学习的课堂是自由的动态课堂,而信息技术课与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相比,缺少一定的“威慑力”,因此在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时,教师也要合理地加以调控;3)少部分学生家中有电脑,这些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较强,而大部分学生上机经验非常不足,这种能力差异极大的现状不容教师忽视。于是,笔者进行以下分析和尝试。
1 探究主题的提出要适合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开启知识与实践创新大门的金钥匙。要想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性地去学习教学内容,教师在提出探究主题时首先就得关注“学生的问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否则,探究学习就无从谈起。探究主题应该是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生活、自然或社会中的问题。探究主题必须是可以促进学生愿意探究、能够探究,并在探究中可以获得情感升华的。学生稳定的、持久的探究意愿是建立在某种兴趣与心愿基础上,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初始的兴趣与心愿并不稳定,关注的内容也相对狭窄,这就需要教师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活动世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促使学生从生活的诱发中产生探究主题。
如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章“使用搜索引擎”一节时,教师不要一味地去按课本上的要求内容去搜索,也不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去布置学生搜索的主题,要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喜欢或现在特别渴望了解到的内容,然后教师依据学生的提议,确定两三个主题,作为学生探究搜索的主题内容。这样学生就会对搜索内容很感兴趣,课堂也不再乏味,学生对探究的主题也会兴趣高涨,他们就会尝试用更多的方法去使用“搜索引擎”。
2 探究主题的提出要适合学生能力
对于高中的文科生与理科生来说,他们不论从兴趣或思维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探究主题时不能一概而论,要特别注意选题范围与学生的能力。探究问题题目设计太大,似乎很有雄心壮志,但实际上可能自己也不清楚想做什么。这类问题往往大大超出学生的能力所能驾驭的范围,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根本无法胜任的。题目太宽泛,没有任何时间、地点、范围、内容的限制,探究问题的触角可以很大很多,学生的时间、精力都不允许他完成这样的任务。如果进行这样的探究问题,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大头小身体”。题目也不能太小,题目太小,像在回答一道练习题,那肯定也是不行的。
3 探究式学习并非无控制式的教学
长期以来,一些人认为教学控制就是传统讲授式教学和被动学习的产物,而探究学习是自由的、开放式的,这样导致教师在探究学习中不敢有所作为,使学习放任自由,甚至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故而要让学生充分地探究与思考,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非指导性的探究。
同时,探究学习并非无控制式的教学,它需要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在教学控制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这些要点都得在意,教师应尽可能使指导做到必要而充分。为此,要避免教师介入过早或过晚情况,过早学生没有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过晚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陷入学习困境之中。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是比较难把握的,每课内容与每班情况都有所差异,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学会随时准备调整教学控制。
比如,教学网络下载工具时,演示讲解后,笔者让学生下载“网络快车”并安装,再让学生比较下载同一文件使用“网络快车”和普通下载的速度快慢。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他们自己把握各个选项,笔者只是在关键的步骤略微作了一下提示。一节课下来,就听到几个女生说:“以前听他们(几个经常上网的男生)也讲过几次,就是自己没动手做过,不太理解。今天的课上,我自己上网从头做了一遍,把来龙去脉就全搞清楚了,以后我们也可以……”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邵帅.基于建构主义的探究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12):8-10.
[2]李建平.理科教学中如何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2-11-28(3).
(作者单位:甘肃省敦煌市第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2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