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丽红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早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创新才有实力,有创新才有腾飞。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同样肩负着从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那么,如何在小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无情感的认知,也没有无认知的情感。
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要注意两点:第一,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做到“三个自由”,即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和同学沟通信息。第二,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让学生具有成功感。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产生的自我满足,是一种积极而愉快的情绪状态。心理学认为,激励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体验能促进被奖赏者向着奖励的方向努力。
例如,学生不爱做课后的思考题,都等下节课教师说了答案然后抄上,教师便改变了教学方法,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谁讲得好,就让全班鼓掌祝贺,并奖励小红花。结果全班都提高了做思考题的兴趣,还有的题百花齐放,一题多解。这正向那位教师所说的:“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
二、保护好奇,萌发创新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可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9整除吗?”“你知道为什么砖头的形状要做成长方体的吗?”学生之间也可常常开展互相提问的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好奇又促使了学生萌发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创造都是从好奇开始的,它能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思考事物的奥妙,善于观察特殊事物的现象,从而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创造情景引发学生生疑,促使学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作好心理准备。
例如,教学应用题:“王老师买了2个篮球,用了144元,又买了3个足球,每个足球的价钱和篮球同样多。买足球用了多少钱?教学时大多数学生都列出了算式:144÷2=72(元),72×3=216(元)但有一个同学好奇地提出:“既然篮球和足球的价钱同样多,能不能用2个篮球的价钱再加上1个足球的价钱?”经过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一齐去尝试、验证,说明这个学生的新想法是正确的:144÷2=72(元)144+72=216(元)而且计算起来更简便了。
三、充分放手,引导创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主导作用,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身,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亲自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充分释放思维的火花。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若想让学生真正调动起学习的兴趣,应注意两点:一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二是在学生自己做的过程中不要怕学生出错,应鼓励百花齐放。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例如,在“教学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做例题:408÷2,结果发现2种答案:一种在列竖式时把0直接拉到商上面,另一种把0拉下来,然后用0除以2等于0,在商上写0。教师让学生说说“哪种方法正确,为什么?哪种方法更好?”经过全班激烈地讨论,得出:两种都对,但第二种更简便一些。
四、运用变式,激发创新
由于习惯于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人们往往会产生定势心理,而思维定势会严重妨碍人们创造思维的发展。只有运用变式改变某一数学的非本质属性,而不改变其本质属性,才能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直觉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是自由联想在某一问题意识边缘的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会与旧神经联结突然沟通,形成新联结的表现。
例如,在学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后,问:“如何把3,2,192,128分成两组,使两组数的乘积相等。”通过思考讨论,有3种方法可以得出结论:①3×128=384,2×192=384。②3比2大,192比128大,所以用大的和小的相乘。③3和128末尾的8相乘末尾数字是4,2和192末尾的2相乘也得4。这样,通过变换的形式加深了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理解。
再如,解答应用题:“为拯救大熊猫,二年级同学捐款4元6 角1 分,三年级同学捐的钱数是二年级的2倍,哪个年级捐的多?多多少钱?”一般同学列式为:4元6角1分×2=9元2角2分,9元2角2分-4元6角1分=4元6角1分。有个同学提出:“这道题不用计算,三年级是二年级的2倍,也就是说三年级比二年级多的钱数和二年级一样多,所以答案直接就是4元6角1分。”教师鼓励他,并要求全班同学向他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值得借鉴的。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致力于学生智力开发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创新、学会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总之,培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使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3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