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无法满足现阶段素质教育的需求。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才是现阶段教学的重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注重提高学生应试成绩的同时,也应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合适的方式方法,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综合发展。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以便于更好地适应后期高阶段的数学学习;另一方面,也是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习题解答、公式运用等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单一的授课方式,即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变得越来越差,长此以往,会丧失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改变, 那么对于后期高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无疑困难重重。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方案的提出,部分教师结合实际提出教学建议,倡导将教学中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教案安排、课本知识,而是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着重于让学生学会将公式、知识点进行灵活运用,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能让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锻炼独立思考、空间想象及逻辑思维能力,实现全面构建知识体系且灵活运用知识的目标。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措施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及合理的培养策略,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为未来的高阶段学习打好基础。
(一)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师通常只按照教案进行授课,小学生随堂做笔记、吸收知识点,整个学习过程显得过于被动。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小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无法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因此,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对这种教学模式作出调整,将教学的主体转变为学生,并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推行过程中,倡导将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小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锻炼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帮助小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其次,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小學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师生间缺乏有效沟通,极易给学生造成学习障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知识掌握情况,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胆发言、遇到问题积极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课堂的主体是自己,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最后,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引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学习正确的分析方法,最终使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性思维。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让小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小学生一旦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就会进行主动思考,开展自主学习,并且对问题不断钻研。让学生因为对一门科目产生兴趣而展开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在过程中锻炼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逻辑能力,还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小故事“盲人摸象”引出教学主题。教师可提问为什么每个人摸到的大象都不一样,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出因为他们摸的部位不一样。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空间想象能力对故事内容进行消化,推理出具体答案。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让教师通过小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寻找问题答案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展开教学。由此可见,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新式教学手段的应用
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体意识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案进行板书,再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课堂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少,课堂氛围枯燥乏味。由于小学生自制力差,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开小差、无法理解知识点等情况,最终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教学失败。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寻求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年纪较小,思维正处于活跃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创新课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等,将枯燥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线与角》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入情景教学,让学生根据直线、射线与线段的不同特点去寻找自己身边的直线、射线与线段,引导学生说出斑马线是线段、手电筒的光线是射线、伸直的毛线是直线等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并且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进行数学学科的学习,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一门理论科学,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还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能得到更好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让学生具备更加灵活、快捷的思维方式,不断在生活、工作中发挥作用,创造出辉煌的成绩,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拓展创新思维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师可出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减法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出题14-6=( ),由学生讨论后列出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第一种解法:退位减法。学生可利用退位减法直接得出答案为8。第二种解法:通过加法进行推理。由于6+8=14,可推出答案为8。第三种解法:分解法。由于14=10+4,可以先用10-6=4,再通过加法4+4=8,得出答案为8。通过这道题的设立,可以让学生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遇到问题多加思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让小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还可以通过思维方式的锻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创新作用,最终在其他学科乃至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发挥积极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寻找符合学生特点的方式进行教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积极引入新式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除此之外,教师要积极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得到全面、综合发展。
(责任编辑 周子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9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