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从小学阶段的教育开始抓起。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不仅能够教导小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还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养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
  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在落实核心素养要求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工作。通过数学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在于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数学意识,及独立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养成的现状,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思想,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思想认知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和引導者,对于构建创新课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认知,在思想上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性,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工作。小学数学老师要深刻认识到数学思维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脉相承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基。其次数学老师要不断学习,认真学习创新理念与创新方法,提高自身的数学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打造探究气氛浓厚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发挥教师的以身作则作用,从正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创新艺术与能力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实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化表现。教师在构建创新课堂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原则,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都要围绕学生来进行。学生主体原则要求师生角色互换,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引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探究知识,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探究者。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变化,并找准工作定位,转变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不再实行“满堂灌”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应该将教学工作的重心放到启发学生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能力上。贯彻学生主体原则就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设计教学方法,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学习。
  2.数学知识原则
  如果学生没有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即使他再有想法,也很难解决实际问题,一切好的创新方法依赖于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因此数学教师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数学知识,使学生通过连贯的学习,能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学生只有在具备了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后,才能够更好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跟上教师的思维,借鉴教师思维中的有利部分,逐步摆脱教师思维的影响,形成自我的数学思维。然后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并产生了探究意识以后,才能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方法的进行探究,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去解决实际问题。
  3.质疑原则
  许多教师为了维护课堂秩序,不喜欢学生在课堂上乱糟糟的样子,因此在教学中会无意识的压制学生的自发性探究活动。有时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和权威,会采取一带而过的方法,不能给予学生合理的解答,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养成。教师要认识到创新的基础就是对一切事物秉持怀疑的态度,创新就是大胆怀疑、小心论证、科学解释。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式,在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开展探究活动。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质疑,可在教学中设置存有疑问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以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质疑就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创新活动开展的前提。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措施
  1.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在探究性课堂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去问题中发现问题,对于主动发言的学生要鼓励,激励其他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后,教师要趁热打铁,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让学生发现该问题与自己所学是有联系的,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该问题。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用纸折出不同的三角形,然后对所折出的三角形进行观察,引导学生与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联系,让学生尝试叙述发现的问题,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通过设置情景性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2.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设置有思考量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设置富有思考量的问题,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完成或是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完成。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路,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思考正确的学生,教师要继续深化引导其发散性思维,即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该问题。而当学生没有思路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可结合学生生活,举出其能够理解的例子,使学生产生思路。如在解决除数的问题中,教59÷3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除数的解决方法,然后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该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探究性的课堂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去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存疑,但不是哗众取宠,要制止学生不良的质疑习惯,培养学生基于数学知识的质疑。在课堂中面对学生所提出的合理问题,教师要给予正面答复,或是让同学们探究解决。一方面,使提出问题的学生能够获得答案,使其得到鼓舞;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其他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上,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原则,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工作,营造宽松的探究性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巢翠玲.小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策略[J].小学生,2014,(07):251.
  [2]邱学华,张良朋.2015年小学数学教育热点问题探讨[J].小学数学,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