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实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江南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课堂教学强烈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注重问题设计,激活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质疑引发思维活动,形成探求、解疑的强烈愿望,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地学。现行的英语教材,每个单元所体现的教学内容比以往教材的容量和难度都大,老师上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设计出能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好的问题可以激活整堂课,有时也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备课时应重视“备思考问题”,寻求“问下去可使学生的脑子动起来”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设计问题。在上课前先让学生针对课文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几十个问题,筛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课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解决。同时,每个问题后均注明是由哪位同学提出的,这使得学生有种成就感和被承认感,其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在课堂进行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力,要包容不同见解,提倡质疑品质,鼓励创新思维,欢迎批判精神,开拓思维,培养想象力。
(二)给足方法时间,引导学生自悟
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验去自悟,这体现了教育的人文性,凸现了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课文材料是活的形象、美的化身,充满了情趣、理趣和人文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投入到文章中去,让学生成为独立思维的主体、体验的主体。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运用自己储备的知识和人生体验,在自己亲身的阅读、思辩和体验中,体味文章的美感和作者的情感和理念。教学的最佳境界应是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达到内化和吸收的过程。要一改过去诵读不足、揣摩不足、讨论不足、结论下的太早的做法,给足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教学是教学生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 “奴仆”。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辨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认真扎实地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历练,才能全面提升学生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三)开放课堂教学,创造最优化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最优化途径,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多项互动和认知与情感和谐互动教学关系的生成。英语课堂应是开放性的,课堂上要让学生走上讲台,或讲解、或分析、或表演,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相信学生有学习的能力,提高其自信力。要增强学生作为现代人所具有的积极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共同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是期待老师的结论。要让学生在生生、师生的多边交流、讨论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总之,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自己手里。
学生可以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进度,与教师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采用符合自己特点的学法。教师要在导学上花力气,适时地加以点拨和引导,在教学目标、方法策略、理解深度和广度上给以指导,而不必面面俱到作全方位的理性分析。这要比教师“灌”更富有时效性。通过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人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通过参与教学的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逐步养成,师生关系也由此变得和睦和民主。这种开放性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学生中塑造朋友和伙伴式的人格形象,用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占据学生的心灵空间。教师要由过去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学生的“服务者”,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引路人”,有时还要充当与学生共同研讨的“参与者”,“合作者”。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能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和创设充分活动的时机,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自由、安全的“教育场”,让其有能力实现自主和谐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3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