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散文《背影》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申林静

  “探究式学习”基本模式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明确“任务”――通过“探究”和“会话”――完成“意义构建”,核心目标则是变“教我学”为“我会学”。
  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将这样的学习方式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品格的塑造也有良好的作用。
  基于上述探究式教学理念,本文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进行了探究式教学设计。
  1.导入:《背影》是现代散文名篇之一。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仅1500余字,但自发表至今,广为传诵,历久不衰,深受读者喜爱。它写于1925年,那时还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苦难岁月,特殊的时代和环境产生了这篇描写父子亲情的优秀散文,使之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篇章。
  2.呈现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呈现教学目标可以避免学生将“自主学习”变为“自由学习”。增强目的性和方向感。同时也能对探究式教学的效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衡量和评估。通过对散文《背影》的学习要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①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深情,学会在生活中尊重父母、理解父母。
  ②掌握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手法。
  ③学习本文平实、朴素却感人至深的语言风格。
  ④掌握文章对“背影”的描写和刻画方法,体会其效果和作用。
  ⑤弄清作者为父亲的“背影”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想到的问题或者存在的疑问。
  3.学生自读文本。发现问题:这个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文,要求他们自主地疏通生字、生词,弄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初步体会文章中所刻画的父子深情。接下来,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然后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类。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关于这篇课文的任何疑问,使之参与到学习中来。经过引导和鼓励,学生会提出问题,比如:
  ①什么是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特征?
  ②看不出来作者对“背影”的描写和刻画方法是什么。
  ③对父亲的背影,作者因为感动而流泪是人之常情,会有什么表层和深层的原因区分呢?
  ④父亲横穿铁道去买橘子可能会很危险。
  4.教师引导.就问题进行讨论:
  [第①个问题]教师提示: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引导的目的思路:父子深情。)通过什么来描写的?(引路:背影。)怎么偏偏描写“背影”,而不写父亲其他的形象如微笑、叹气等?(引路:背影特殊,最让作者感动。)什么情况下父亲的背影最让作者感动?(引路:买橘子时。)那父亲的“背影”是不是父亲在买橘子时呈现出的一个具体特征?(引路:是。)现在能理解什么是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特征了吗?
  到这里,大部分同学应该能够理解《背影》是抓住了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时(特定环境)的背影(典型特征),并对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刻画,表达作者对父亲爱子情深的行动的感激之情,体现了父子深情。
  [第②个问题]解答可能有一定难度,因为学生不知道该从哪里人手。对这个问题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背影”和“流泪”。
  文中写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引路:哭,流泪。)再仔细读课文,看哪里写到了父亲的“背影”和作者的“流泪”?(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4处写“背影”,4处写“流泪”。)是不是每次描写的作用和蕴涵的情感都是一样的呢?
  再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自己概括出结论。然后呈现关于4次“背影”和“流泪”描写的详细资料:
  全文4次写“背影”,4次写我的“潸然泪下”,乃是全文的总纲。
  一写背影是回忆往事,召唤感情,造成悬念。
  “我”的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我们父子”回家借钱办了丧事,之后“我”就要到北京念书而父亲则留在南京找工作,这时的家庭光景很是黯淡,前途也吉凶未卜,一切都很艰难,而“我”却要和父亲分离,所以格外伤感心酸,以至“流泪”。
  二写背影是父亲为“我”买橘子。
  父亲穿过月台,他步履蹒跚,动作迟缓,体态肥胖,穿着臃肿,这些真实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爱子情深的父亲形象。面对父亲这样的“背影”,“我”只有让感动留在心里,让眼泪一泄为快。
  这里有4次简短却含义丰富的对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头没人。”对已经20岁且去过北京不止一次的“我”,父亲还是如此担心,还是把“我”当成一个小孩子,担心别人照顾不好,担心“我”车上饥渴,担心“我”路途不安全,如此种种都体现㈩父亲爱子的天性,其对儿子的怜惜、体贴和不舍都在这简短的几句话里表露无遗。以至于父亲转身离开,“我”难以抑制的眼泪汹涌而来。
  三写背影是父亲混入来往的人群中的 “背影”再也找不着了。
  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到那个爱“我”的父亲,“我”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感觉,留恋、难过,甚至害怕,三言两语难以描述,泪水于是又来了。
  四写背影,照应前文,为“父亲”的衰老担心,见不到父亲的伤感使“我”的泪水又一次涌泉。
  此时“我”已经身为人父,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父亲的艰辛。父亲这么多年来回奔波,早年做过大事的他晚年却如此颓唐,和以前那个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他“大去之期不远”,却还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所以,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了那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对父亲的殷切怀念溢于言表。
  让学生思考描写“背影”和“流泪”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引路:平实,朴素。)作者的感情是否因为语言的平淡也很平淡呢?结合上述分析引导学生做出概括:4次流泪和4次背影都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平淡、朴素却情感深沉。父亲的4次背影写出了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我”的4次流泪体现出“我”对父亲爱的感激,对父亲奔波的怜惜,对父亲身体的担忧和对父亲的深切怀念。“背影”和“泪水”的交织正是父子情深的交织。
  [第③个问题]这个问题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更为深刻的本质。教师须先引导学生概括出作者为父亲的背影流泪的表层原因:对父亲爱的感激,以及对父亲的怜惜和担忧。然后引导:是不是只有作者的父亲是这样爱自己的孩子的?(引路:不是。)那是什么?(引路:作者赋予了“父亲”更为广泛、更为普遍的意义,这个父亲的形象事实上代表了天下父亲的形象。)
  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形象和作者流泪的深层原因:“父亲”这一形象实质上是千百年来东方文化人伦关系中慈爱、善良,以体弱多病的身躯扛起生活重压的父辈的缩影。他们驮着历史走来,又驮着历史走去。尽管历史千疮百孔,但父亲却用毕生心血爱着我们。应该说,对前辈的尊敬,对传统的崇敬是朱自清先生这篇作品的文化意向.也是作者流泪的深层原因。
  [第④个问题]这个问题用现代的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对经典文学提出了质疑,这种思考精神非常可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批评学生“跑题”,更不能认为学生是在“捣乱”、“起哄”,而是要抓住这个“契机”,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对经典的东西提出质疑。同时指出横穿铁路确实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但是,也要让学生思考这样的描写是否妨碍了文章思想感情的表达呢?(引路:没有。当时的社会和现在条件迥异,肯定存在很多差异,我们应该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不能因此而否认或者贬低文章的内在价值。)
  5.归纳总结.巩固提高:这一环节要回归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对课文实际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进行重点复习和指导。同时布置课外作业:((1)阅读作家三毛的同名文章《背影》,比较其与这篇《背影》的异同;(2)以“父爱”为话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通过以上的设计及实践,我们应该明确: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坚持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扶学生一把,使他们有一天能够摆脱扶持,自己走路,自己完善。成为自己的主人。
  
  编 辑 李 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42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