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华中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这一高科技产物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当然也不例外,随着计算机的日趋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广泛的使用。它能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语文教学过程大体可以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几个阶段。其中感知文本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促进理解,深化认识的必要前提。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可在事物的远近、虚实、动静、抽象与具体等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其它直观手段难以展示的语文文本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确认识事物,激起相应的情感。那么,课堂就不再局限于一间教室,而把课堂空间扩展到天涯海角,上下五千年,给学生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物,大大缩短认识过程,起到呈现事实,创设情景,解释有所不同,设疑思辨,动作示范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但多媒体的应用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多媒体就只是一种道具,被当作了哗众取宠的道具。
一、创设情境,丰富感知
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电教手段,就可缩短学生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
如首都北京的长城,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庄重、刚毅、坚贞;京杭大运河,她是中华人民的骄傲,她温柔、端庄、豁达。她们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是我们祖先智慧与力量的结晶。可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到过长城,对北京和长城的历史了解甚少,只限于表面。因此,在《长城》这篇课文教学中,我紧扣 “创举”这个中心词,选编了几组录像片断,从俯瞰长城和运河的全貌到长城城墙顶上的方砖特写以及运河上来往繁忙的船只,多方位地展现了长城和运河那举世无双的雄姿,再配上凝炼的文字解说,扩大了学生的观察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二、抓住特点,激发美感
在入编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蕴含着美的因素。电教为美育插上了现代化的翅膀,它能让学生透过语词和声象的结合,从交替穿插运用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情景中去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知和领悟,得到多种多样的审美感受。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为了使学生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我利用flash动画及甜美地讲解。让学生清楚得看到漓江水静得像一面镜子,由眼前一直伸向远方。近处,小船荡游漓江上,水流无浪,倒影其中。接着指导学生继续看投影片,让学生说出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水底的沙石清楚可见,倒映的树木像在镜子里一般……水真清啊!漓江的水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又通过动画中色彩地变化,“犹如一块无瑕的翡翠”。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在学生观赏了桂林水之后,接着引导学生游览桂林的山。为了有利于学生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我分别出示相应的幻灯片,让学生观赏桂林山的多姿多态,学生不由地说:“一座座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我又引导学生用一个“奇”字概括这个特点。此时,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座座山排列着,一个个山峰耸立着,真是奇峰罗列。当演示出很陡的山时,学生脱口而出:“好险啊!”“一不小心,准会栽倒下来。”从而也很好地理解了“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意思。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想象出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似新生的竹笋。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又觉得像观光一样热闹有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和图文中的人们一起享受坐船、行船的乐趣。
又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桃花源美丽的图景,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有利于对课文相关语段的理解和背诵,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活 泼、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教育形式美与教育的内容美的统一,不能不说是让学生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
三、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小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着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突破教材难点,把握重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如《鸟的天堂》一文,有两处描写大榕树的大和美的特点。尽管课文描写极为细致,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对榕树是如何大,如何美仍觉得很陌生,也就很难理解“鸟的天堂”的真正含义。尤其是对文中叙述的“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 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很难置信。因此,我在教学中借助图片,从各个角度以及特写画面让学生欣赏这株大榕树,从远景的一大丛一大簇碧绿到近处的枝枝叶叶进行感知,那效果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一些形容词、感叹句就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了,“真是一株大榕树”学生不禁脱口而出,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接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综合课文内容,再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大榕树的?”,“作者抓住哪几个特点来写大榕树的?”学生受动画片的启示,思维十分活跃。明白作者“由远及近”先看大榕树的全貌,然后仔细观察它的局部来写大榕树的。“是抓住大榕树的大、奇的特点来写的,重点写了它的形态和颜色。”这样,学生便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去读文章的难点,加深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实现高效教学,
四、图文并茂,激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现一些直观的东西,也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依据。如《火烧圆明园》这篇课文中讲到圆明园中有许多美丽的景色,如武陵春色、雷锋夕照、蓬莱瑶台、狮子林,这些景色是现在一般景色无法比拟的,如果学生没有亲眼看到,就很难感受这些美景的美,对圆明园之宏大也没有什么概念,也无法在内心产生共鸣,那更别谈什么感情的激发了。但如果在这时给学生展现一幅幅有关的美景,那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在学生心中就有了一定的概念。到后来讲八国联军劫掠后的圆明园,一片废墟,再让学生看一看砖砾满地、荒草丛生的圆明园,两种景色强烈的反差,在学生的心中产生碰撞,学生对八国联军的憎恨也就油然而生了,进而学生就能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更深一层的思想: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学生的情感再度升华,爱国之情随之产生,非常顺利。英法联军抢掠、烧毁圆明园,在学生的心理没有一定的基础,学生是无法想象当时的情况,而且这些也是兴趣或缺的。但让学生看一看有关的内容,让学生重温历史,在熊熊大火中想象圆明园从世界 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到一片废墟所经历的浩劫,学生的学习劲头也被充分激发出来了。
就如此,多媒体在教学进程中适时进行运用,给学生及时提供一些经过精心选择的东西,不仅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化解了学生的疑难,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
五、模拟操作,挖掘潜力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还需教师对所要出现的多媒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让它们在关键之处出现,要有助于教学。
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要想解决这个难点,必须使学生懂得赵州桥结构的独特作用。由于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比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我精心设计了一组赵州桥的剖面动画片向学生讲解:这个拱形的大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形,每一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它道不受影响。所以,赵州桥虽然没有一座桥墩,桥身却仍然很坚固。这样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内心图象,而且不需冗长的解说,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赵州桥结构的独特。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种设计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在已理解的基础上发散了思维,再配合赵州桥的幻灯片,请学生到前面指图讲解,这样可以加深印像,使理解更加深刻。学生也有了一种成就感,学起知识也就轻松了许多,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 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对多媒体中的内容精心选择,精心设计,充分挖掘它们的潜力,使之确实为教学服务。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多媒体辅助信息技术的运用。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愿我们更多的语文教师在工作中广泛使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器”、积极思维的“推动器”、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4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