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新一轮高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提升高中生听、说、读、写、译这五种能力成为当前改革的重要目标。然而,由于受到长期应试教育所影响,高中生翻译能力可以说是这五种之中最差的,这导致许多学生在英文翻译中只能一字一句的翻译,这样的方式不但极易造成文章之意出现偏离,同时更会致使学生因此答错题目,因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迫在眉睫。为此,将多年高中英语教学实践,首先对翻译和英语教学二者关系进行概述,随后对当前此方面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再探究出一些加强翻译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58
  一、翻译和高中英语教学二者关系概述
  通过研究可知,翻译主要指将某一内容使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述出来,并且应最大限度地保证被表述内容的准确性以及易理解性。此外对学生来说,听、说、读、写、译这五种能力并不是孤立的,这五者具有极为紧密的联系。首先,通过长时间的英语教学,学生不论在词汇、语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积累,同时了解到一些以英语为主的国家人文历史等知识,而这些都是翻译极其重要基础。其次,开展翻译教学也能够起到有效锻炼学生其他能力的作用,比如课后练习的英译中或中译英题便能够锻炼写的能力。因此,总的来说,翻译与高中英语教学二者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无论哪一个都能起到有效提升另外一个的作用,因而这就要求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必须做好翻译教学。
  二、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现状
  结合实践来看,英语教学从小学到高中长期应试教育所影响,这就导致教师更为注重听、读、写这三种能力,而翻译则没有得到相对应的关注。因而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现状如下。
  1. 翻译教学得不到重视
  翻译教学得不到重视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主要现状,这种不重视既包括教师,又包括学生。首先,广大教师明白翻译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然而受应试教育、高考中翻译所占比例较小以及复习时间短等影响,导致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听、读以及写等上,而开展翻译教学时间很少。其次,简单来说,学生属于教学上被动群体,教师因上述原因没有开展翻译教学,那么就会致使很多学生以为翻译并不重要,加上高考翻译题所占比例小,从而造成学生对翻译不重视的情况。
  2. 翻译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
  受翻译教学得不到重视所影响,许多高中英语教师在这方面教学中存在着内容与方法单一的现象。首先,内容上除了阅读与写作上涉及部分外,仅剩课后练习的翻译题,因而这就导致学生翻译练习大大匮乏。其次,方法上,主要以教师直接翻译为主,当中会提示学生注意某些单词之意,但普遍缺乏诸如翻译技巧与国外文化介绍等。面对如此一笔带过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导致翻译教学难以取得效果。
  三、加强高中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对策
  鉴于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得不到重视而致使学生英语能力受到影响,加强此方面教学迫在眉睫。为此,下面将结合笔者实践,探究一些加强翻译教学对策。
  1. 教师在提高重视前提下适当穿插部分翻译到教学中
  首先,广大高中英语教师的重视是确保学生翻译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为此教师应当借助教育改革之契机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等进行修改,适当增加部分翻译教学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其次,在有效地提升教师对翻译教学重视情况下,教师还应当在日常教学中适当穿插部分翻译。例如,在课文讲解中,教师可以适当拿文章中的某些句子不进行中文解释,而让学生来翻译。比如在We Have Only One World一文教学中,教师在The world population is rising so quickly that the world has become too crowded(世界人口增长如此之快,世界变得太拥挤了)一句解释上,教师点几位学生试着翻译,随后让全体学生评比看哪位翻译得最好最准确,如此一来不但有效地锻炼他们的翻译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中英文句子结构有一定了解。
  2. 适当增加翻译理论和方法教学课程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翻译能力,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在自己的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翻译理论和方法的专门课程,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基础。为此,教师应当通过教案、互联网等途径充分搜集翻译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等内容,随后抽出一定课时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教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所搜集的翻译理论与方法等内容应注意难度层次性,即由浅入深。
  [参考文献]
  [1]尹秀梅. 浅谈翻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6(4).
  [2]郑锦怀. 翻译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5(2).
  [3]杨嵘. 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现代教学, 2008(9).
  (责任编辑李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267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