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论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长为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良好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 思政课教师 理论 业务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002-02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其学科理论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阶段,对于其学科地位的认识也处在逐步清晰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从建立之日起就不是指一门单独的课程,从其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它包含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史等领域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科学,是以其所包含的领域内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的。从学科定位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由不同的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的集合。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实践)中,改造着客体,同时也改造着主体。主体和客体的这种相互作用,使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被人的思维逐步解释出来。认识活动本身既同客体有关,也同主体的积极活动分不开。人的认识活动,就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所以,我们必须研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主体、客体,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来指导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实效性,教师应该从政治理论、教学业务以及沟通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一、整体把握课程体系的理论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依据,并结合大学的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设置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针对本科生设置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四门学科虽然分别独立设置,但它们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没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知识积累,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意义,更不能科学地认识中国社会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没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结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不能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为例,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重要性从课时、学分方面也有所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三大有机组成部分。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侧重于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诠释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概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的理论结晶。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能更好地完成《概论》课的教学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教学目的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框架下设置的。没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就不可能完整地把握各门课程的重难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著作来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钻研教学体系的业务素质
  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05方案”)以及《实施方案》,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步骤,并就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和学科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如何贯彻落实新课程方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展开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并达成广泛共识,认为建设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学科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具有内在联系,一门课程的建设既要以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为基础,又不能离开教学体系的建设。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最终是要落实于教学体系,要在教学体系上反映出来,而教学体系的建设又不能脱离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这一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包含两个重要职能: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可供教学实际操作的教材体系;二是通过教学实践将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学生的思想素质并最终在实践活动中加以体现。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课程体系的规律性、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规律性、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体系的规律性。在这些研究中,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富有成效的教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而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理论研究中的主观能动性将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产生积极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教育的主体,其中教师起主导性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课程体系的规律性、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规律性的探索,而对教学实践的规律重视不够。我们不但需要研究和解决课程与学科的对应关系问题,而且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新的学科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建立问题,以及广大教师对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适应性问题等等。认真钻研学科体系设置,又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这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善于换位思考的职业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深入研究教材,积累必须的专业知识;第二,研究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编写、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但这只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重视人的作用。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体,这其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自身的政治态度、文化素养、专业水平以及性格特点、业务能力都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体,如果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必须改变那种满堂灌的理论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认识社会生活,这也是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一种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对的受教育者都是具有自身阅历的鲜活个体。毋庸讳言,相比于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很多大学生觉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太强而显得枯燥。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这种畏难情绪,争取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比如,简练而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案例等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这需要教师多思考、多研究,这些工作虽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强度,但是,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该追求的目标。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体现。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长为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良好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在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规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课程体系的规律性、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规律性、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体系的规律性做到整体把握,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换位思考,不断优化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科技学院2012年博士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BK1202)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刘 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2696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