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就目前的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而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是比较传统的,需要学校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对此,就信息技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及改革成效进行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4-0086-02
  1 前言
  信息技术类专业在当前社会中的就业面比较宽泛,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许多企业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却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很多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却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造成“人才缺口”和“就业难”的矛盾现状。其实,只要深入研究,便可以获知,当前高校对于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模式比较落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存在欠缺,使学生虽经过几年的学习,却仍然没有掌握较为实用的信息技术知识。这就要求必须对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根据企业的需求与社会发展来设置课程,实施教学[1]。
  2 信息技术类专业培养方向与专业特征
  这里所说的信息技术类专业是广义范畴的,包括很多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大类。比如,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就有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八个专业,分1~4为计算机大类,5~6为电子信息大类,7~8为自动化大类。本文中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专业特征主要以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为例。
  培养方向 广义来说,信息技术包括了计算技术的各个方面,如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它是一个涵盖众多专业的学科方向。其培养目标是围绕社会中各种组织机构(以及个人)的需求,通过对计算技术的选择、应用和集成,创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并对其运行实行有效的技术维护和管理。狭义来说,信息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一般的应用软件开发、大型数据库的运行与维护、网站的设计与维护、企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以及IT产品的销售与服务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本文所指的信息技术类专业,指的是广义上的信息技术类方向。
  专业特征
  1)学科受到学生追捧与社会认可。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是一个网络的世纪,且当前的信息技术正处于一个上升期。因此,信息技术类专业势必会受到学生的追捧,成为热门学科,使学生在就业时能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机会。同时,当前社会方方面面都需要信息技术人才,因此,信息技术类专业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2)注重实用性与应用性。信息技术类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其更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应用性。市场对其需求是紧迫的,企业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培养毕业生实践能力上,因此在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科教学中应该更为注重实用性与应用性。
  3 信息技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传统培养模式及其弊端
  在当前信息技术类教学中,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信息技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传统培养模式
  1)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传统的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设置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专业主干课程薄弱,有机衔接不够,过于注重单门课程的系统性、特殊性和具体规律,而忽视了各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和普遍的规律,对知识的整合、集成应用欠缺,不能满足创新人才知识体系的需求[2]。
  2)灌输式培养模式。虽然几经改革,但信息技术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依然是灌输式为主,更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参与仅为个例,实践层面有效实施不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确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激起兴趣、激发活力。
  3)实践不足。信息技术类专业是注重实用性与实践性的,但是在当前的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并没有完全落实,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失调,对于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刻认识。此外,对于学生实习与实践环节也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存在欠缺,难以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信息技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传统模式存在的弊端 课程模式陈旧,学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课程模式的陈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与企业的标准有较大差距,与生产实际脱离。虽然目前学校对现代课程模式、实践教学体系、项目课程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实践中,还难以与岗位实践要求直接对应[3]。
  4 信息技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当前,信息技术类专业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存在一些弊端,亟待解决。为此,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做出一些探究。本文从按“卓越工程师”模式培养、进行大类模式培养、按“模块化”方式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体系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按“卓越工程师”模式培养 所谓“卓越工程师”模式,是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着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各方面技术人才,从而使这些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能够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在信息技术类专业中,涵盖了国家需要的很多方面的专业与学科,高校应遵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按照“卓越工程师”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即:在认识上不断加深,在培养对象上有所侧重,在教学模式上更为注重实践环节的融入,考虑与企业联合,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校内外企业实训、实习。同时,在高校师资方面,也要加强选择与培训,使高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教师也具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能力,如此才可以更为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应用性技能培养。   进行大类模式培养 所谓进行大类模式培养,是指在招生按照大类来招录之后,按照大类的培养体系进行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以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为例,学院有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八个专业,分1~4为计算机大类,5~6为电子信息大类,7~8为自动化大类。大类模式中,教学计划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基础教学,包括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一部分为专业教学,主要是按照不同的专业来进行深入的、细化的专业教学。大类培养模式是各大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新时期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按“模块化”方式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 学院和各专业系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对信息技术类人才的需求等信息,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专业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首先,在整体上将理论性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大类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等模块;然后将实践模块分为综合素质训练、综合技能实训、专业能力实践、企业综合实践等模块,根据专业教师对每一典型工作任务以及专业职业岗位的具体深入分析,由项目负责教师会同企业高端技术人员、专业教师等一道完成设计、编排实践活动、工作服务及技能形成规律等工作,并对模块化项目课程加以有机整合。
  在整体规划课程的前提下,重新重点组合专业课程,以及对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加以重新构建。在此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基本原则: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复合、由简到难等,有效“序化与整合”专业课程目标,以服务为项目载体,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5 信息技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在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绩,部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有了实质性突破。同时,经过学院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毕业生掌握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自然科学与数学知识,同时能够将其运用到信息系统的构建中;掌握了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大类等专业的理论与应用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掌握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与文化,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变化……通过“卓越工程师”模式、大类模式与“模块化”方式培养,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毕业生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获得了企业的认可与好评,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依然保持着应用性与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优势。
  6 结语
  随着各国之间竞争力的日趋白热化,人才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高校培养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不仅仅是增强学生专业素质,抑或提高学校生命力与竞争力,更是旨在为国家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使国家在经济竞争与科技竞争中获取立足之地,得到更好的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教学借鉴,也希望教师可以更新认识,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培养更多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王金庭,汪成义.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7).
  [2]张颖.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创新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2).
  [3]郑恭明,沈媛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432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