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教师角色转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高校深化综合改革的一个引领性发展方向。我国要率先建立一批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智库,离不开一流智库人才支撑。文章以智库学者和普通学者的区别为切入点,具体分析现阶段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教师角色转型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推进高校普通学者向智库学者转型发展的对策思考,包括转变学术理念、改革科研成果评价体制机制、加强高校和政府之间的人才流动等方面。
  关键词: 新型高校智库 教师角色转型 对策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新型智库建设引起知识界特别是社科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发挥高校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潜在优势,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成为新型智库建设主力军的应然性
  高校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高校为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同时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建设一流高校智库,在国际交往中发出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特色是当前新型高效智库建设的目标。高校在新型智库建设中有其独特优势。
  首先,高校是学者的主要聚居地。我国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近半数的两院院士、60%的“千人计划”入选者,以及规模庞大的研究生本科生队伍[1]。我国高校培养了众多的精英人才,产生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对增强一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为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
  其次,高校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方面有突出且独到的优势。高校学科门类齐全,能够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围绕国家重大现实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基础研究实力雄厚,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高校对外交流广泛,能够推动公共外交的发展;学术研究氛围浓厚,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应用对策性研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最后,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和学术责任。从古代统治者的“食客”、“幕僚”等到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形式,不论是政策机构的邀请还是知识分子多种形式的参与,知识分子始终都坚守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学术责任,学者一方面通过自己专业化的深入研究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另一方面追求“无不唯”的境界,保持着高度的独立和批判精神[2]。
  二、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教师角色转型的现实困境
  智库作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国家、社会、企业提供决策服务的智囊机构,战略谋划、综合研判能力、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是立足智库行业的根本。没有一流的智库人才,一流智库建设将是空谈。普通学者和智库人才最本质的差异在于:智库人才以研究问题为主,其研究成果多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普通学者则以研究文本、梳理知识为主,其研究成果多是以专著、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现阶段,新型智库建设急需一批有广泛学识的一流智库学者,普通学者在向智库学者转型的过程中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以纯学术而非现实问题为科研导向。智库研究以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政策咨询。高校所开展的多是纯学术研究,其研究成果大多不能解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造成科研和应用的脱节,这也是高校提供的政策建言采纳率低的重要原因。
  (二)科研成果评价指标单一,令学者却步。长期以来,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教师职称的评定多是以专著、发表论文的多少进行评判,教师承担着科研、人才培养和为学生服务的多重压力,在做好本职工作以外,几乎没有多余的精力从事政策咨询研究,这一方面挫伤了高校教师参与智库研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造成了高校学术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智库人才缺乏,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智库人才匮乏是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智库人才需要有广播的知识、深知研究成果与政策转化机制,对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有敏锐的嗅觉并且能够开展对策性、前瞻性研究。在一些智库机构中,权威学者甚少,辅助人员不稳定,造成人员结构不合理,影响智库研究人员的效率。
  三、推进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教师角色转型的对策思考
  学者云集是高校智库建设的优势之一,但在现实情况下,教师很难有充足的时间与激情投身智库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这是阻碍高校智库优势发挥的重要原因。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要改变以往智库建设中不适应现实情况发展的诸多因素,智库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其中教师角色转型的对策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学术理念,理论联系实际。在智库研究中,高校教师要有意识地转变学术理念,聚焦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开展应用对策性研究。这要求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深入实践进行调研,理论联系实际,用事实说话。其科研成果要基于一定的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对策研究方案的制订要基于实际,并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改革科研管理评价体制机制,分类评价科研成果。高校要改变以往以科研论文的多少决定教师职称的评定,改革科研评价体制。高校、政府和社会建立三方评价制度,高校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与智库研究;政府建立完善的决策咨询采纳系统,开放信息管理制度,对采纳的决策咨询研究进行奖励;社会要积极宣传其成果影响力,高校引领社会舆论。
  (三)开启政府和高校之间的“旋转门”机制。美国智库“旋转门”机制使得知识和权力得到了最有效结合,不但使美国政治保持了活力和有效性,而且使智库成为政府培养和储备人才的港湾,对美国公共政策和社会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3]。智库学者的养成需要长久的时间积淀,为保证新型智库建设有充足的人才保证,我国智库可根据自身国情开启“旋转门”机制,加强智库人员流动。
  参考文献:
  [1]李卫红.大学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使命担当[N].人民日报,2014-02-16(5).
  [2]闫维方,文东茅.学术的力量:教育研究与政策制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56-257.
  [3]王莉丽.美国智库的“旋转门”机制[J].国际问题研究,2010(2):13-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7036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