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导课“ 五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要开启课堂之门,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导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始,就像一场戏有了引人入胜的序幕。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新课导入环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导课方法,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一、联系生活,自然引入
  华罗庚先生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数学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也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创设教学情境,以利于导入新课。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笔者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学校将申报绿化示范校,为使校园更加美丽,准备在这几个草坪上种植花草,校长让我们班的同学测算一下这几个草坪的面积有多大。”根据测量的数个数据,笔者出示草坪的图片(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学生在看到图片后,因有“帮学校出一份力”的心理作用,很快算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有关内容。
  二、以旧引新,温故引入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新旧知识联系非常紧密。每一个新知识往往是已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已学知识是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新学知识又可为后续的学习作铺垫。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需要,也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基础。教学中,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使学生能很快地接受新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教师可以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知识复习入手,引出新课,而后提出新问题,题目中谁和谁比,谁是标准量,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谁大谁小等,让学生进行类比,寻找异同点,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最终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三、演示操作,直接引入
  有一首儿歌写道:“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脑不用手,啥也办不到。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紧扣新知的演示操作,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实践中,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做学习的小主人,有利于学生获得充分感知,从而建立正确、清晰的概念,从而顺利地把学生带进数学乐园。有人曾诗意地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当学生希望获取新知识时,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欣赏数学和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基本知识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围成一个圆柱形筒,这两个圆柱形筒的(?摇?摇   )不变。(①表面积,②侧面积,③底面积,④体积)无论教师怎样解释,多数学生总是一知半解。这时可以让每位学生拿出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按照题目的叙述将它们卷成两个不同的圆柱形筒,再让他们进行交流讨论。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他们很快就能直观地发现“这两个圆柱形筒的侧面积相等”的结论。虽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长方形纸大小不完全相同,但学生在操作中寻求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学生已经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了。
  四、游戏娱乐,轻松引入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人的无意识活动有利于激发人的超强记忆力。因此,针对小学生富有求知欲、天真活泼、爱做游戏、爱听故事等特点,在授课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讲生动的故事、做有趣的游戏、形象的画图等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例题:小朋友排队做操,小红的前面有7个人,后面有8个人,这一排队伍一共有多少个人?学生由于受定势思维的影响,马上解答“7+8=15”,答案自然是错的。此时,笔者抓住学生爱做游戏的心理,请几位学生跟笔者一起做游戏。笔者点了15位学生分别站在前后方,与题目描述类似。然后笔者问学生:“①我的前面有几个人?②我的后面有几个人?③我们这一排队伍一共有多少个人?”学生通过数数,答案很快就出来了,是16个人。还原到刚才的题目中,笔者问:“你们为什么算出15个人呢?错在哪?”经过观察,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是没把小红算在内,还应再加上1,就是16个人。这样通过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步入学习。
  五、巧设疑问,迂回引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使人感到困惑,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数学课程改革至今,一直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生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疑,创设出旧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的情境,有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以疑获新知。
  例如,教学“用商不变规律做有余数除法”这一课时,笔者出示这样一道题:200支铅笔装一盒,有4500支铅笔可以装多少盒?还余多少支?这道题的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可以进行简算。我请女同学用一般方法算出结果,男同学则用简便方法算出结果。很快,男女同学就算出了两种答案:一种是22盒余100支,一种是22盒余1支。矛盾出现了,究竟谁的对呢?通过验算,发现错的是用简便计算的同学,从而引出一系列新的疑问:“有余数除法能否用商不变规律进行简算呢?为什么余数会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呢?”学生被深深吸引住,后续教学活动也得以顺利进行。
  所谓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导课也并非千篇一律。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易于学生接受的导课方法,成功地将学生引入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实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西门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746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