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前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已成为一种时尚,被教师们广泛地引入课堂教学,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但多数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存在为合作而合作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才能推动合作学习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4-0006-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已成为一种时尚,被教师们广泛地引入课堂教学,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特征。它有效地扩大了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生动、活泼、创造性学习的新局面。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组织形式,培养了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等。但在欣喜之余,笔者从多次参加市、县评优课活动中和到基层听课时观察研究发现,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研究不深入,理解不透彻,把是否组织合作学习作为是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体现自主学习的标准,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存在为合作而合作的倾向。
  1.合作学习具有强制性。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嗡”声一片,热闹非凡,学生总能以最快的速度组合成组。仔细一看,合作学习并不合作,要么有的小组是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则心甘情愿当听众;要么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要么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要么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老师则掐好讨论的时间,一说结束,学生立即停止讨论,并选出一名代表发言,汇报合作学习成果,而他们常常是说“我觉得……”而不是“我们觉得……”。事实上,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的自发性行为,而不应该是教师的要求性行为。
  2.合作时间不足。不少教师在呈现问题后不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而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由于学生尚无个人见解,合作无基础;加之时间短,难以进入合作情境。可见,其合作学习是教师根据授课的一个例行过程,而并非问题探究需要,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这样,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还很容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3.合作时机不当。一些教师只为追求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需要盲目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教师引导全班研讨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甚至误认为新课程课堂杜绝讲解,把所有新知识一古脑儿丢给学生讨论解决。这就既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因合作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4.合作缺乏技巧。听课中不难发现,学生刚刚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他们习惯了教师引领下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突然间要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迷茫,不知如何合作。学生的合作学习大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
  5.合作学习参与面小。有些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好学生”的主阵地,“好学生”“主讲”,其他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而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于是干脆不参与,自己干其他事,甚至趁老师作小组指导的时候讲闲话、做小动作、相互拍打。
  针对合作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浮在表面”或“偏离正题”,学习效率低下或没有效率的问题,笔者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解决。
  1.科学分组,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完成的保证,教师要有意识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根据学生的性格气质和智力差异,合理安排合作伙伴,编为小组,安排为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等。组织人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发言人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每组4~6人,男女生宜各半,优、中、学困生尽有,确保“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成员相互认同、接纳,以使小组形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氛围。其间,各角色轮流担任,分工明确,使得每个学生在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锻炼与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奠定基础。
  2.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在小组中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活动方式。为了使小组成员便于讨论、倾听、评价、反馈,教室的座次排位也应从传统的“排排坐”变成“圈圈围”形式,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看黑板时的角度,要让学生既方便交流讨论、又方便听课。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强化“合作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以合作成绩评定个人成绩,开展评比“红星小组”、“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效率小组”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组际竞争,以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激发团队精神。团队竞争避免因个人竞争失败而产生的自我贬低、自我拒绝的情感,还要进一步发挥团队成员的潜能,促进群体积极向上,使小组成为有效合作和全组争优达标的强大动力。
  3.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指导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技巧。(1)加强组织人的培训,指导他们怎样组织小组发言,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不统一时的矛盾等。(2)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①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正确评价别人的发言;②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做进一步的解释;③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④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⑤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4.提供充裕的合作时间,创设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交流的空间。合作学习是促进课堂气氛活跃的有效形式,真诚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给学生足够的合作学习时空:一方面,问题出示后,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之后再安排学生交流,只有等学生胸有成竹时才可能产生表达欲望。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但他们的个性和认识水平各不相同,面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思考。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的,就不需要合作学习;只有当学生在独立思考中碰到了难于解决的问题,需要相互交换见解,才能组织起有效的合作学习,才能有针对性,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学生合作学习后,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发言、补充、更正、甚至辩论的时空。因为,这正是学生思维火花最易闪现的时候,只有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使教师在务实中求活,求活中务实,实活相济,追求实而不死,放而有导,活中求新,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强调合作学习,并非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次数并非越多越好。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必有组织形式。但个别教师全身隐退、满堂“乱轰轰”、频繁讨论的状况却令人担忧。我认为,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当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应当做好观察者和参与者,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去,引导学生有效地讨论、交流,以掌握第一手材料,待小组汇报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对于不同思路和办法,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急于用所谓“统一标准”要求学生,要给他们自我完善的机会。合作学习不只是外在形式,而有其内在规律和特质。因此,教师要把握契机,选择有合作学习必要和价值的问题,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要求、呈现方式等,组织好合作学习。一堂课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以1~2次为佳。合作学习出现的最佳时机为:(1)出现新知、需要培养新能力时;(2)遇到大家期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不能实现时;(3)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当然,该教师讲的教师必须认真讲,万不可拘泥、就范于新模式的限制,矫枉过正。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要对学生进行合作训练,使教师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只有真正用好合作学习形式,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责任编辑 韩立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95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