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导学案设计的三要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传统的教学主张教师写“教案”,没有教案就无法进课堂上课,可见传统意义上,“教案”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必备品。而现在的教学则主张学生做“导学案”。单从名称上看,由“教”而转向了“学”,表明了课堂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这和新课改以来教育界的新主张是一致的,即反对教师一味讲授教材,倡导由知识的灌输转向能力的培养。
   导学案是指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为指导,由教师精心设计的,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求解、合作探究能力的学习方案。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以后,学生才接触新的知识,而导学案的运用则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流程,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前移,实施先学后教的策略。这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有重要意义,因而大受青睐。一般来说,一份优秀的导学案需具备以下三要素:
   一.学习目标的可行性
   学习目标是导学案的“航标”,只有“航标”明确了,轮船航行的方向才不至于偏离。一份优秀的导学案,必然要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起点和归宿。一般来说,学习目标应该控制在3-4个,难度适中,太多太难则无法完成,太少太易则缺乏成就感,应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桃子”。学习目标是隐身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的,学生很难明了,所以在上课前,教师应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什么”。
   学习目标的制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并以此作为制定目标的依据;其次,要熟知教材内容,不同的教材因学习重点和难点的不同,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必修教材对学生能力和知识积累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更微观和具体,明显高于选修教材的要求;再次,要了解学情。学生因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的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能力层级,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水平,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内容的问题化
   导学案是让学生“先学后教”,所以一定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果出现大量文字介绍、文章说明,就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而将学习内容问题化是指将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导学案上,学生每做一个题目都需要查阅资料,并进行深入思考,对于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打开思维之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每做完一个题目,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这种成就感来自于学生的内在,对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驱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在将学习内容问题化时,需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是问题的梯度化。问题的设置要先易后难,逐步加深,呈台阶式螺旋上升,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其次是问题的分层性,可以将问题化的学习内容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出来,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可以选做不同等级的题目,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三.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案”重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方法必然是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等等,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标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纯粹被动地接受必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在制定导学案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即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优势,灵活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比如文科中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自己搜集,使其感官受到全面刺激;有难度的题目可以讨论法呈现,提高其合作能力;联系社会实践的题目可以探究法出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能力;甚至还可以采用问题发现式,每张导学案预留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自行发现总结未能解决的问题,以锻炼其归纳能力等等。
   导学案的设计应当本着“育人”的原则,培养适应现实社会的多方位人才,既要有深厚的知识基础作为底蕴,又要具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本领,其整体设计应该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加强教师、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形成自主求异、积极探索的优秀品质和敏锐观察、大胆想象的良好习惯。这样的导学案,才是真正有水平的优秀导学案。
  
   李如凤,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本文编校:王 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23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