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日常管理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日常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管理工作要想取得成效,管理者必须突破旧观念,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同时应当明了并区分工作重点和细枝末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不断完善,促进学生学业的不断进步以及逐步完善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必须的专业技能。本着这样的目的,大学生日常管理应当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这些问题的每个方面都会互相牵涉,关系极为复杂,必须认真应对。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学生管理;心理疏导;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50-02
   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事实证明,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有规律可循的,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教辅人员,应该注重对这项工作的研究和思考,不断探讨其中隐含的科学规律,才能切实推进工作的开展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下面是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深入思考总结出的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方面的几个重要问题,敬以求教方家。
  一、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问题是大学生迫切面对的重大问题,严格的说,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人际交往问题。当今时代,“社交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具有适应开放社会的能力的标准之一。不善交际,缺乏社交能力,就有可能人为地在自己与社会、环境之间筑起一道心理屏障,既妨碍人的全面发展,更可能妨碍个人参与社会的发展,甚至影响工作。”大学其实就是个小社会,大学生的在校人际交往问题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师生人际交往、同学人际交往、校外人际交往等。
  师生人际交往。学生与给自己上课的专业课、学位课老师打交道更加自然和交心,而与其他代课老师或者一些行政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交流相对较少,学生态度就相对简慢,缺乏必要的尊重。而反过来,这些老师也往往习惯于对学生随便训斥。这就较容易造成师生间的矛盾和对立。所以要引导学生一视同仁地尊敬每一个老师,这对学生及老师都有很大帮助。同时,所有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都应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杜绝动辄教训和呵斥的粗暴方式,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受尊重和关怀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同学间的人际交往。同学是四年大学生活朝夕相处的伙伴,总体上说应该团结友爱、彼此尊重,互帮互助。同性同学间的交往要注意的是,尽管每个人都会有相处较好的朋友,但是同学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不要过于明显地厚此薄彼,不拉帮结派。而且,与好朋友之间的交往,应该坚守一定的道德原则,不能盲目地只求与朋友保持一致。朋友有不正确的言行要敢于指出和纠正,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朋友与其他人发生纠纷,也要明辨是非,不可一味袒护。这样才是维护同学友谊的秘诀。
  最难把握的还是异性同学间的交往。目前高校对大学生之间的恋爱关系采取既不提倡也不禁止的态度。从成长和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身体发育已经基本成熟,跨入了成年人的行列,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却显得相对滞后。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跟当今教育制度、国家政策和法令有关,也跟家庭教育情况分不开,性知识的无知和正确性观念的缺乏长期积累的恶果在高等教育阶段逐渐显露了出来。这些认知偏差和性格缺陷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改善,反而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之后依然得到维持,并且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会极度放大。
  异性同学间交往的第一步是双方各自要为自己做一个品格定位。男生要以负责任的男子汉和优雅绅士而自豪,女生要以纯洁秀美的淑女自任。有了这样定位,就会自觉要求自己谨言慎行。不管是哪一类人际交往,最核心的原则就是彼此尊重。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尤其要注意。
  异性同学交往的第二步是正确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大学男、女生的交往中,恋爱的情况普遍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正视这一情况,给以合理而正确的引导,要尊重学生的感情。爱情是美好的,但并不是每个沉溺于爱河的人都做好了承受爱情的心理准备。由于性无知和正确性道德的缺乏,他们无法理解和面对感情中突然出现的种种意外,稍有不慎就会酿造出一杯难以下咽的人生苦酒。此外,校园情侣之间的交往也应当尊重他人:教室、图书馆、餐厅等公众场合不宜显得过分亲昵,以免影响其他人,使人产生尴尬不适的感觉。近年来,校园中发生的年轻情侣因为感情出现意外或者偷尝禁果之后不善于善后而造成的悲剧性突发事件屡屡见诸媒体。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考虑聘请专业人士对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举办爱情讲座和性知识讲座,防患于未然。通过点点滴滴的浸润和濡染,逐步完善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舒缓紧张、压抑的心理。非情侣关系的男、女生交往,既要真诚热情,又要刻意保持距离,男女有别的古训要遵从。
  校外人际交往。校外人际交往比较复杂,最基本的要求是安全。大学生大多是外地人,来到陌生的城市,接触到的也大都是陌生人。与校外人员交往时,最好能够在公众场合见面,实在不得已,也最好要有其他同学相伴陪同,不宜孤身前往陌生之地。
  二、学习问题
  学习是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也是大学生在校的主要生活内容。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缺乏学习动力,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成绩,不能正确看待同学之间的学习竞争等。最明显的表现是,许多同学经过千军万马的厮杀通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来到大学都有松一口气好好玩玩儿的想法,而正是这种想法导致许多人不能认真对待学习,动辄旷课、迟到,整日不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就是热衷于搞对象,白白浪费了大量宝贵的青春时光。法国作家雨果说过,“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但此类虚耗青春的学生在当今大学校园中绝对不是少数,他们不仅缺乏学习的动力,也缺乏长远的人生规划,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面对这一问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加强就业形势教育,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刻苦学习,有既定的、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嫉妒心重,不能正确看待别人所取得的成绩,对别人的成功充满嫉恨,甚而采取破坏和加害的手段对付同学。如之前发生在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黄洋被同宿舍同学投毒杀害案就是特别明显的例子。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当注重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风和班风,同时结合健全人格的培养。工作中要及时发现那些有错误认识和不健康心理的同学,随时进行心理疏导并作必要的干预。要让学生明白,正当竞争是光荣的,也是值得提倡的,但竞争对手也是值得敬佩的对象,对手不等于敌人,尊重竞争对手也是在尊重自己。对手的强大其实也映衬了你自己的强大,棋逢对手才能使竞争的各方都能获得进步,尊重对手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生活问题
  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但是除此而外,校园外生活环境也是大学生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生活环境主要包括教室、会议室、餐厅、图书馆、宿舍、运动场馆、社团活动场所及购物和娱乐场所等。生活方面的问题比较细碎复杂,首先是校园生活环境有校园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每一个公共活动场所都对使用该场所的人员提出了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大家的遵守和执行,势必会削弱场所使用功能,从而导致不同个体之间产生激烈矛盾的可能。
  最易发生问题的场所是宿舍。同一宿舍的同学往往可能来自五湖四海的不同地区,出生于不同经济条件和地域文化的家庭,个人性格也千差万别,所以需要大家彼此体谅和宽容,不应该拿自己的标准去强求对方。但有一些宿舍集体生活的共同标准需要大家共同遵守,那就是:要遵守学校的相关纪律和规定,保持宿舍环境卫生,爱护宿舍的公共财产,不随便带陌生人到宿舍,未经别人许可不应擅自动用别人的用品和财物等等。室友之间,发生矛盾时不应恶语相向,要使用文明、温和的言辞委婉劝告对方,实在解决不了,再向辅导员老师寻求帮助。不仅如此,还要营造勤奋向学,勤俭朴素,和睦友爱的生活风气和氛围,不应铺张浪费、大吃二喝,不可酗酒,也不可参与赌博,同时要注意尊重同学隐私,不可偷拍和随意在网络上传涉及同学隐私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使电脑真正成为辅助学习的好帮手,尤其不可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习。
  盲目攀比,追风赶时髦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现象。进入大学,很多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之间盲目攀比,不仅使本来就经济拮据的父母更加雪上加霜,同时,还有可能诱发犯罪。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老师平时应该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心理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疏导,引导他们正确消费,正确面对和抵御各种物质诱惑。
  除此而外,家庭经济条件不同也会给贫富悬殊的同学造成巨大心理落差,这也应当引起高校学生管理辅导人员的足够重视。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贫富差距,财富不应当成为一个人自觉高人一等的依据,贫穷也不应当成为一个人的短处和缺点。古圣先贤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孔子也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并称赞清贫自守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财富绝对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要组织学生讨论并正确认识贫富对于人生的影响和作用。无论贫富,都应该自己去努力和奋斗,去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总之,大学是学生跨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前的最后一个集中接受教育的场所,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我们不能让学生带着方方面面的缺憾进入社会,也不能把教育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家长和学校科任老师,必须注意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并认真寻求解决对策,做到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和细微环节入手,逐步影响学生,改变学生,塑造学生,争取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切实感受到在自己身上所发生的进步和变化。这才是我们每一个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毕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郁景祖.大学生心理与调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098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