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安全和教育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现状;家庭;学校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6—0029—0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的爱和生活学习上的引导帮助,在成长中极易产生认知、价值观上的偏差和身心异常,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其安全和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一、安全问题突出,令人堪忧
  随着我国西部农村推进撤点并校,不少中小学都采取寄宿制。寄宿制的推行不光使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就连自己的监护人每周才能见上一次,有的山区交通不便,留守儿童回家的频度更小,而学校管理往往不配套,宿舍管理人员数量缺乏、质量更是良莠不齐。导致了留守儿童课下处于长期无人监管的状态,相应地安全隐患也增多;更甚者,校园性侵事件频发,给留守儿童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通过调查得出,留守儿童安全问题颇多,其安全监护严重不到位,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长期以往,导致留守儿童由于基本生理安全没保障,使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巨大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二、教育严重缺失,发人深思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在家里,他们学习兴趣不深厚,作业拖拉,不讲求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校,经常迟到、旷课,大都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志向模糊。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很少顾及其学业教育和品质教育,其不知,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最直接的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形成起着很大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三、各方齐心协力,助其成长
  1. 家庭是土壤,承其所养。即使在外务工,父母也要承担育子之责,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常联系,加强沟通;以便能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更加准确全面地了解子女的安全、健康和学习情况。父母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父母平日里就应对孩子时刻进行安全教育,告知孩子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事是在有大人在的时候才可以做的,尤其对于水、火、电、刀具等的使用要让孩子掌握必要的常识。父母要教育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不接触社会上的闲杂人等,对陌生人有防范意识;进行必要的生理卫生教育,让孩子掌握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和防止性侵的方法。
  2. 学校是雨露 ,滋其所育。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教师应与其多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观察,多沟通;在学习上,多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学校要加强家校联系,与留守儿童家长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微信群等各种机会宣传家庭安全教育知识,提高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家庭安全教育的意识和知识。
  3. 政府是天空,撑其所责。各级政府应把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落在实处。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回乡创业。加大投入建设好农村寄宿学校,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池塘、河流、变压器、铁塔等农村公共安全设施加装护栏及警示语等。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随地就学提供方便,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4. 社会是阳光,暖其所职。留守儿童问题不单是家庭和学校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因此,整个社会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社会各界应该自觉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鼓励热心人士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社会组织和机构,力所能及地帮扶留守儿童,配合家庭、學校、各级政府促进其健康成长。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号GS[2017]GHB1858)
  编辑:蔡扬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85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