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语文老师不单纯培养学生语文科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发展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教学中应该把语文知识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潜移默化的达到教育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教书育人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更有育人作用。下面我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以课文为阵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教学中应该把语文知识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潜移默化的达到教育目的。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通过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五壮士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透过"读《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让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感染学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和意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进行环保教育。例如在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时,抓住课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中才能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懂得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从而激发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情感。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白色污染,乱砍滥发等现象给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从而启发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一起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现代青少年很多都是独生环境中长大,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宠爱使他们逐渐养成了个性强、骄纵任性缺乏责任感的特点。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求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尊重,缺乏协作精神。我就布置作业让学生为父母、亲人倒杯热茶,为母亲打扫房间,体会关心别人的快乐及母亲做家务的辛苦。在“三八”节、‘五一”节和“母亲节”时,通过让学生学写感恩信,以“妈妈我想对您说”、 “世上只有妈妈好”、“我心中永远的母亲”、“幸福在妈妈的怀抱中”为题的作文,让同学们讲述妈妈关爱自己的动人往事,表达对妈妈艰辛的无尽的感激。这样学生写作时不仅有话可说,还能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孝道之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向上精神。学生以各种形式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四、在教学中培养集体观念
   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互帮互助,有集体观念,更要有责任感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学习《手指》一文时,让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总结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再结合拔河、打扫卫生等集体活动,启发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增强集体观念对每个人意义重大。现在学生中有许多人出现了没有理想,学习目标不明确,浑浑噩噩地接受教育的现象,老师要在学校这块教育阵地上,引导学生把不良的行为习惯扼杀在萌芽中。革命故事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在学习《灯光》一文时,通过让学生了解故事,启发学生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们,将来用我们的本领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五、让“经典”伴学生同行
   鼓励学生多读书,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与思想的精髓。我把《论语》、《三字经》等经典中优秀的篇目让学生阅读、品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体会做人处事之道。在学习《两小儿辩日》这则文言文中,通过学习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態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道德教育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让我们不断地探索,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德胜.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班华.略论德育论学科对象与任务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04).
  [3]陈桂生.也议“美德可教吗”[N].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03(3).
  [4]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J].教育研究,2007(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50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