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力:在课堂的空间拓展中生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从拓展地理课堂空间的角度提升地理实践力,具有教学价值并且切实可行。具体策略为:巧妙借助学校平台,重构教学空间;充分挖掘家乡资源,延伸情感空间;有效采用演示实验,拓宽认知空间;有序指导模型制作,提升技能空间;积极组织探究运用,释放思维空间。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课堂空间;初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B-0080-03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用在地理学习上颇为恰当,因为,只有具备了地理实践力,才能有效避免地理教学“纸上谈兵”,才能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广义的地理实践力是指解决地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即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狭义上说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户外地理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地理观测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为能力和品质”[1]。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提升地理实践力势在必行
(一)地理课标指明方向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核心素养确定为教学目标。同时也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2]的基本理念。
(二)发达国家树立典范
笔者通过阅读国外教材和文献调查发现,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例如,欧美国家的地理教材普遍重视技能训练,强调动手实践。以日本和新加坡为代表的一些亚洲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野外实践力的培养。
(三)实际教学相对滞后
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重视书本知识,加上考试评价方式以及外出实践风险,学生的实践力培养往往比较滞后,流于形式。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地理实践力水平比较低下。
由此可见,积极落实《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学习国外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措施和做法,改变国内地理课堂不重视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现状,采取措施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十分有必要。
二、提升地理实践力意义重大
(一)符合地理课程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课程理念,需要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和社会。“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应扩展学习空间,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可以很好地实现地理课程理念。
(二)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地理实践力是其他核心素养的外显和落脚点,在地理核心素养的组成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学生通过地理实践,有助于养成从地理視角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科学精神和合作态度,增强社会实践力与社会责任感。
(三)拓展地理课堂空间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地理实验、学具制作、地理调查、户外考察等方式,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改变学习方法,打破封闭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突破重难点,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因此,积极帮助学生提升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三、地理课堂空间拓展的教学尝试
(一)巧妙借助学校平台,重构教学空间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经历与体验”[3]。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开发学校的教学资源,借助学生熟悉的场景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现象,掌握相关地理原理,重构地理教学空间。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图的阅读”这一章节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笔者组织学生拿上皮尺,在教学楼前测量学校建筑物的相关尺寸,并绘制一幅学校的平面图。在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笔者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学生在正午时分到学校旗杆边测量并记录旗影的长度和方向,让学生直观感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充分挖掘家乡资源,延伸情感空间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中,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议指出:“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4],在乡土地理的活动建议中指出:“开展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活动”[5]。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设计相关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资源,理解地理知识,并教会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地理知识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具有“世界温泉小镇”美誉的汤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这一章节中,笔者设计了以汤山旅游资源为主线的问题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由于海平面升降造成的“海陆变迁”,笔者展示了一则有关“汤山发现‘王冠虫’化石”的新闻,引导学生了解汤山3亿年前是一片海洋。在学习板块运动的知识时,笔者以“汤山为什么盛产温泉”为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得出汤山温泉的形成与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裂隙有关的结论。此外,在“地图的阅读”一课中,笔者积极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地图知识,收集整理汤山旅游资料,为汤山设计旅游地图。在地图上,学生除了需要标注景区的位置,还要结合景点内容,为游客规划多种旅游路线。这项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家乡的距离,引发了学生乡土情怀,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地理知识十分重要。 (三)有效采用演示实验,拓宽认知空间
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区域性的课程性质,使得有些地理知识过于抽象,学生不能直观感知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不能理解其生成的原理,从而形成了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地理实验是运用一定的器材和设备,人为地把所要学习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以获得和验证地理知识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探究性和实践性。”[6]地理演示实验的采用,使得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拓宽了学生的认知空间。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中,有关地球的自转以及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过于抽象,多数学生难以掌握。于是笔者结合书本中的活动题,发放地球仪、蜡烛等实验材料,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利用蜡烛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自西向东缓慢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在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部分,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笔者利用烧杯、草皮、木板、泥土做实验,在控制木板坡度不变,草皮稀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向草皮浇水。通过实验演示,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四)有序指导模型制作,提升技能空间
地理模型是指“將地理环境的信息结合起来加以实体化表现的概念集合体。它要求模型体必须在物理、力学、化学、生物属性等方面与实际相符”[7]。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地理模型,可以帮助学生认真观察地理事物的外观和特征,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掌握地理知识和原理,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制作模型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一课时,学生对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的形状、大小、方向等知识容易混淆。针对这一学情,笔者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运用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并在地球仪上画出经线和纬线。当学生将自己做好的地球仪展现在同班同学面前时,学生对地球仪的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成就感也油然而生,增加了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五)积极组织探究运用,释放思维空间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8]地理学科综合性的学科特性,要求学生具备采用综合思维处理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作业,组织活动,坚持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逻辑力、创新力。
例如,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笔者常常鼓励学生创作思维导图。想要完成一幅条理清晰,内容完整的思维导图,一定是建立在学生对本课知识内容认真预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导图这一工具,掌握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突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知识串联。
总之,基于初中地理课堂空间拓展的地理实践力培养,不仅为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奠定基础,而且有利于教育教学设计的优化,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杜家伟.谈地理实践力的课堂教学落实路径[J].地理教学, 2017(13):43.
[2][3][4][5][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3.30.6.18.2.
[6]吴向忠.创设新型学习环境 培养地理实践力——以课程基地为平台的地理实践环境创设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6(23):8.
[7]吕爱凤.浅析地理模型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影响[J].环球人文地理, 2014(22):212.
责任编辑:石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5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