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中大放光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党和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能的传承”,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要求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因此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深化地理课程改革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理课堂;地理课程改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017年,在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修订说明中指出,在高考试题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地理学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地理学科视角,欣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体到高考中,可以把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形式多样的地理试题,即可直接考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也可由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引出由此相关的地理现象及原理。例如,2016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中,对中国山水画的考查。见图1。
  图1
  该题以四幅中山水画为背景,第一问考查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哪副图?是对地理知识的直接考查,第二问考查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什么?即是通过传统文化的形成,考查考生的地理认知和地理原理的理解能力,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过程中,体现了高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可谓构思巧妙,效果显著。因此可以说,地理高考试题与传统文化“贴近”,是地理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那么作为一线的地理老师,该如何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堂中呢?
  一、 要始终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贯穿于在地理教学中
  认真学习传统典籍中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观察、记录、描述或总结。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要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掌握与运用的能力,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语言的精炼、风趣,吸引学生的兴趣,即让学生能快速理解而且又深藏韵味。自然地理的规律很多时候和传统文化思想都是不谋而合的,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源。地理课堂上出现的区位选择问题,就可以用孔子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解读。影响区位的因素很多,区位选择不同,所带来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是不同的,因而要求我们要选择一个综合效益最佳之区位。
  二、 将饱含“志”“情”“意境”的诗词书画等传统文化作品引进地理课堂
  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是从流传现今的古典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专题的时候引入刘禹锡在《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这一名句,既能说明对流雨的成因是由于空气强烈受热上升,又能表达出对流雨的特点:具有范围小、时间短、强度大。提前了解学情,发现学生对冷锋的生活体验不明显,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引用高中学生刚刚学习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导入,当学生大声读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时,我相信冷锋的那种风速大,风力强的特点不需要教师更多的语言,就很深有体会了;同理,讲暖锋时,可以引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说明暖锋风速慢和风力小。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明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不到西北玉门关外,从而造成那里降水较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形成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征。再例如,《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既反映出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又点明了我国几条主要大河的流向,在完成基础教学功能的同时,又让学生懂得了要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的教育功能。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对诗词书画的赏析,可以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知识技能的培养中,加强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受到启迪。
  三、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传统文化与地理高度融合
  地理课程内容丰富,不仅包含着人文风俗,还包含着自然景观,地理课堂的局限性要求老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把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文化实时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在讲授中国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建筑特点是什么样子的,并试着解释一下这样设计有什么样的目的,教师在学生表达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建筑资料,学生搞清楚这一点之后,教师可以把南方建筑和北方建筑,现代建筑和古代建筑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地理课堂活动中,进而让学生敢于分析、勇于分析当地建筑与气候、地形、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一方面体现了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的分析能力的提升。再如,讲到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可以把服饰文化渗透其中,为什么新疆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直接把学生的视野传送到新疆本地,切身体会这种差异;还例如讲到黄土高原,学生听到《信天游》《黄土高坡》等陕北民歌时,不能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一种文化现象,教师又不能带着学生去实地考察,但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就很好地解决这种困境,清晰的视频可以让学生看明白塬、墚、峁的地形特征,才能明白这种见上一面很容易,但是要近距离说话就很难,所以说话只能靠吼的文化现象。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知更加地直观,对形成这种地理现象的原因理解起来也更加地深刻,对这片土地上人民的认识也更加地丰富。
  四、 实践与应试相结合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发表题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特别指出,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材的重大使命。对于一线地理老师来说,要分析考纲,总结真题,做到心中有数。融合传统文化的高考地理命題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天文历法、民族遗产,例如“二十四节气”;2. 诗词书画、民谣传说,例如“千里江山图”;3. 园林艺术、民居建筑,例如“南北方民居的对比分析”;4. 宗教信仰、民间习俗,例如“妈祖文化、茶文化等”。但同时我们要明白地理课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地理课中开展民族文化创作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收集、学习民族文化,也可以在无意识中加快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例如:自然区位因素中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与茶树的生长密切相关;而社会经济因素中的技术、劳动力、交通、市场又关系到茶叶的加工、销售等,所以,在地理课堂的教育教学中,可以组织对学生对金坛雀舌和溧阳白茶进行一次茶文化的调研,从地理的角度来分析雀舌和白茶的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在哪?以及这种不同下产生了哪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如果在高三的课堂中,还可以加以高考真题进行辅助,例如2016年全国Ⅰ卷第36题,以广西横县茉莉花种植为背景材料,理论结合实际,不但考查了多个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考查,体现核心素养下考试命题的变化。
  总之,在新的核心素养的指导要求下,作为一线的地理教师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送者,更是学生思想领域的引导者,新的文化发展纲要下的地理课堂,要求教师在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更加地注重自身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基于学科的特点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润物细无声”下,完成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静.浅议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及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N].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86-89.
  [2]杨宏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的细节中去[J].甘肃教育,2016(8).
  [3]王宏英.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3).
  [4]姜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8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