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表现本位的生成性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以表现为本位的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能够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搭建平台,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如果说语文课充满诗意,那么教师是吟者,学生是歌者,二者彼此唱和,唱响人生。
关键词:表现;写作本位;生成性;课堂
语文教学应该开发学生的言语潜能,守护学生的言语生命,言语性也是语文教学的特性,这已经是铁的事实。有一部论著《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指出:“在语文教学的整体结构中,言语表现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只有以表现为本位,才能打好全面的言语基础,才能达成言语教育的应用性目标。”这也是写作本位的教学思想,它颠覆了传统阅读本位的教学理念,为广大教师所认同。
一、 为什么要打造表现为本位的课堂
语文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活生生的“人”。但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却为阅读而教阅读,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置若罔闻,这种做法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言说欲求,抑制了他们正待发展的言语生命,而且也限制了学生本该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传统的以阅读为本位的课堂,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欲望,泯灭了小学生的语文天赋。因此,早已是时候向阅读本位的课堂说再见了!
二、 表现本位的阅读教学,教什么
面对现行的以传统阅读本位教学思想为指导编写的教材,使我们困惑:该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笔者认为,语文课堂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充分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教师还要再三斟酌并选择合宜的阅读教学内容,并能有效而恰当地利用信息化手段,研制出各种语文教学资源,真正让提高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线,让语文教学真正走上“回家”之路。
如人教版五下《慈母情深》一文,笔者抓住重点词语、关键句子、中心段落甚至标点反复地“导”,用心地“读”,营造出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之情和母亲对儿子的拳拳之爱的氛围。学生的思维、语言均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展现,从全课看,没有一处理解是老师口里说出来的,没有一种感情是老师教出来的,这就是“导学”的最高境界。就在当师生的情感急待宣泄的时候,教师潇洒地抛出课堂练笔:“让我们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想对妈妈说的话(内心独白)写在本子上,或愧疚,或触动、或决心、或祝愿、或祈祷……”课件出示要求:“我攥着母亲给我的一元五角拼命钱跑了出去,我在内心深处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妈妈……;我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学生的感情汹涌,思想奔腾,片段作文生成自然、一气呵成,教学效果自然显著。
三、 应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表达
奥苏贝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只有对学生的习作起点有一个准确而贴切的把握,才能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
(一) 充分挖掘并开发文本中的作文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了《别饿坏了那匹马》(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后,可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启发学生想象:我看到残疾青年家后院里堆着的枯蔫焦黄的马草,终于明白了所谓“那匹马”只不过是残疾青年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而用心编织的一个善意的谎言,我会怎么做?残疾青年又会怎么说?学了《妈妈的账单》(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后,可让学生练习续写《小彼得在以后的日子里》;又如:學了《可贵的沉默》(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后,让学生动手写一写《我和父母的故事》等。
(二) 在学校的板报、班级的墙报上开辟“微型小论坛”“小作家”“悄悄话”“小话筒”等栏目,引导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议论,用自己的笔书写内心,形式不拘一格,从而为学生提供出一片能够自由言说的创新天地。
(三) 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当学校举行过一次大型的或有意义的班队活动后,教师便不失时机地布置学生习作,对于那些优秀、典型的习作加以展示,全班交流,从而锻炼孩子们的习作能力,培养习作的兴趣。
(四) 结合课外阅读、各种影视作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观后感》等,让孩子们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受到情感的渗透与熏陶。
“意识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写作本位的课堂上,“任何不能影响、改变言语主体,不能内化为写作素养,转化为写作能力的阅读,都应毫不犹豫地从语文教学和考试中删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巧设学路。真正让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积累、情感的领悟和谐共生!
卢安克在他的博客里说:“标准化教育”是一种“让人心死去”的教育理念。以表现为本位的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搭建平台,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如果说语文课充满诗意,那么教师是吟者,学生是歌者,二者彼此唱和,唱响人生。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张花,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苏武镇羊路完全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17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