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困境浅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本文试着从高等教育定位、学生自主选择权以及教务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初步探讨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些共性上的困境。认为高等教育应当以培养顶尖人才的精英教育为定位,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对于专业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此外,要摆脱普遍存在的以高毕业率为目的的评价体系,转而侧重于毕业生长期发展状况的追踪考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精英教育;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5-0240-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规模以及整体教学质量方面进展显著,拉近了与西方现代教育间的差距。然而,在顶尖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建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不足。例如,缺乏本土培养的学科最高奖项(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较少产生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以及极少在国际层面指引学科发展的引领者。近期的中兴事件可为注脚。甚至,国人引以为豪的“现代四大发明”从技术层面很少体现国人的开拓创新,所获成就更多体现在具体应用与推广普及方面。创新科技的不足,科学领军人才的缺失反映出当前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未能提供尖端人才成长的良好土壤。高等教育涉及教师、学生和教务管理者三个方面。教师是授课服务提供者,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务管理者是教学服务的服务者和监督者。优秀而富有成效的高等教育需要三者之间达成共识,形成良性的整体。因此,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反映的恰恰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务管理者三者间在教育、受教育以及评价过程中未能建立统一目标,未能形成需求和服务对等的有机整体。本文试着从定位、选择和考核三个方面探讨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些共性上的困境,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初步建议或依据。
  二、高等教育定位
  有关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是高等教育的定位是什么。是强调提升学生整体水平的通识教育?还是侧重发掘培养顶尖人才的精英教育?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通识教育和精英教育仅就其字面意义而言,非为严格定义。依据笔者的受教育经历和教学经历,结合私下和不同院校学生、老师的交流,以及诸如科学网博客等网络信息的关注,绝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定位应当属于提升学生整体水平的通识教育。这一点清晰地反映在各大高校极低的学生淘汰率上。教务管理者对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是课程通过率的高低,如果一门课程学生及格率较低,通常认为是教师授课存在问题。这种典型的通识教育定位自然影响老师对课程难度和深度的安排,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预期。当前普遍的状况是,为了高通过率,教师较少安排难度较大、前沿性高、有拓展性的授课内容。自然,优秀的学生缺乏深入学习的土壤,难以拓展自己的眼界。而学习热情较低、以顺利毕业为主的学生有了心理预期(老师要保证一定较高的通过率)更加不愿投入较多精力用于学习。所以,这种通识教育的定位使得优秀学生难以学得真正前沿的知识而普通学生的表现越来越差,反过来促使教师一再降低预期,降低课程难度。所谓求其上者得其中,如若高等教育以保证一定程度淘汰率的精英教育为定位,则会形成一个更为良性的教学循环。教学旨在培养顶尖人才,教学评价不再以低淘汰率为重要指标,如此,教师才可以依据自己对学科前沿发展的判断,及时调整学科的课程安排,在保持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科的难度和延展性。对于学生而言,优秀学生可以获得更好提升自身的教学资源,以顺利毕业为主的学生也需付出更多的精力来通过考核或者转入更感兴趣或擅长的专业从事学习。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所谓的精英教育并非只关注少部分利益的教学定位,恰恰可以提升绝大部分学生受教育的质量,又有利于尖端人才的发掘培养。
  三、学生的自由选择权
  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中国的初等教育虽然也问题多多,但培养的学生仍具较高质量。相较而言,高等教育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则要大的多。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大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较少的自主权。高等教育特别是专业性强的学科培养必须由学生的主观兴趣持续驱动,对所学学科缺乏兴趣会极大损害学生的積极性和学习愿望。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以及不同学校、不同学院老师间的交流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缺缺。不同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由于现代科学高度的分工性划分出众多的学科专业。大多数刚入学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专业选择方面难免存在盲目性。经由一段时间学习,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经由严格甚至残酷的高考升学制度筛选,大学生整体的智力和能力都处于较高水准。因此,兴趣的有无、对学生的学习愿望进而学习质量必然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内,学生对专业的自由选择权十分有限。尽管每个专业都有一定的转入转出名额,但按照管理规定,恰恰是所学专业成绩较好的学生才有转出本专业或者转入其他专业的资格,这与转专业的初衷存在天然的矛盾。学生高度的选择权也是与精英教育的定位密切相关。教学效果的好坏并非教师单方面的问题,学生的主观意愿至关重要。精英教育必然是建立在学生自身高度的求知欲的基础之上,教师更多是提供更为丰富、广袤的生长土壤。至于学生高度的选择权是否将导致学生集中在少部分热门或者优势专业则可以通过学科专业人数总量控制结合淘汰机制来限制。
  四、评价体系
  受限于制度,特别是严重的行政化,引导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往往不是教师,也不是学生,而是教学评价体系和背后的教务管理者。以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教学的成果,学生成绩?及格率?以学生毕业时的成绩还是以一段时间尺度上学生的后续发展来检验?不同的评价重点必然导致不同侧重点的培养模式。结合前面的精英教育定位、学生更高自主选择权的制度,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必须脱离简单的分数制、保通过率甚至学生毕业率制。更为完善的评价是以长期的毕业生的数据追踪为基础,基于社会学、统计学的专业方法多层次进行教学成果的评价。在短期(一门课)尺度上,教师也唯有教师才是学科设计以及评价的最大保证人和评价者。只要保证是一流的教师,我们必须要充分相信其能提供一流的教学。而教务管理在短期尺度上更多是注重师德方面的监督和规范。当然,这一教师极大自主权的设计必然是和学生自由选择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充分的自由来设计课程的难度、延展性而不在乎所谓的通过率,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
  五、总结
  大学教育不是流水线的批量生产,是兼具创造性的发掘培养。大学教育旨在提供优良的土壤和环境,给予老师学生充足的自由度、自主性,才能产生人格独立自我丰富的创造者。本文试着从高等教育定位、学生自主选择权以及教务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初步探讨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些共性上的困境。高等教育应当以培养顶尖人才的精英教育为定位,结合学生层面高度的专业自主选择权,如此才会形成人才培养的优秀土壤。同时,评价体系要摆脱普遍存在的以高毕业率为导向的通识教育,转而侧重于毕业生长期发展状况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黄巨臣.“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路径.现代教育管理,2017,(11):59-64.
  [2]解艳华.高等教育40年: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人民政协报,2018-08-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27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