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学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农学实践课程是农学院多个专业的核心课程,从农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出发,开展一系列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效地加强学生实践技能。
  关键词:农学;实践课程;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5-0166-02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高等农业院校的农学实践是农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种子科学与技术、植物科学与技术、烟草及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综合应用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掌握研究主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等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农学实践,一方面学生能提高自身的专业认知能力,有助于巩固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形成了一套实践教学体系,这套实践教学体系,使得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与科研实际不断线,促进了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创新理念和综合素质的培养[2]。
  一、农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南方,传统的农学实践教学,以粮、棉、油为主,根据农作物生长季节分配学时,夏: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和玉米为主,棉麻作物以棉花为主、苎麻为辅;冬: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3],再结合田间和室内分析,这样学生所耗费的学时量大,相对所学知识比较扎实。随着现代作物技术的发展,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各农学相关的专业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也调整了教学计划。由于对知识口径不断地拓宽,增设了一些分子遗传等现代技术多个方面的内容,但由于总学时的限制,导致农学实践传统核心课程不得不压缩学时,实践内容不断压缩,作物主要是以水稻为主,多种作物甚至只能走过场,无法达到“认知实践”的目的。同时由于新兴学科的兴起,现在的年轻教师多以遗传分子研究偏多,对很多基本田间知识及作物的认知能力都较弱。
  农学实践课程尽管被列为多个农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但学生学了农学实践后,由于课时的缩水,实践无法真正到位。很多教师发现,在进行专业课程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教学中,学生对作物播种、田间管理、作物形态识别等基本技能都不太了解,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更不用说掌握了。尤其现在学生不管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对农业生产常识不了解,也很少接触农业生产实践,这些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学习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特别困难[4]。为了解决因压缩学时而实践不到位的现象,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二、农学实践创新教学实践改革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本着教学由浅入深的教学理念,采取多学期、分段式实践性教学改革,设立了感性认识、实践操作和科技活动等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南方地区的种植制度,农作物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依次安排播种、调查、管理和收获考种等教学内容。第一阶段感性认识,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至大二第一学期,以教学试验地为主课堂,任课教师与实验基地联系,安排学生学习翻地、锄地等基本农活,接触冬季作物、春季作物、夏季作物,对不同的作物形成基本的感性认识;以及学习参观种子公司、观光农业及各农业研究院所,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及学习内容。第二阶段实践操作,从大二第二学期开始到大三第二学期,在这一学年主要在学校实验基地进行,任课教师按照作物从种到收整个环节安排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春季作物、夏季作物如播前土地准备技术、播期选择、种子处理技术、田间管理、精量播种技术、标本制作等,知道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以及各种农具的使用方法,大三的第二学期派学生进入校外基地自主进入实习,教师只是监督安全和协调作用。第三阶段从大四开始,以教师科研为依托或者自主创新进行科技活动。
  (二)预约实验室
  现我院成立了专门针对本科实验的实验中心,实验中心分有多个功能室,拥有多种仪器,可以为本科生实验提供良好的平台。大三大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预约,尽量做到错峰使用实验室,以防止实验室太拥挤。在实验室的教师指导下完成室内相关的分析实验,还可以进行一些创新实验,进一步充分利用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预约实验室平台能够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主动思考,有充分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及时请教实验室教师。在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值得在农学的教学中推广,从而确保学生专业能力以及专业兴趣得到同步提高。
  (三)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自主式学习方法
  农学实践是一门季节性较强的课程,不同的季节有不同作物生产,学生采用自主式学习,按能力和兴趣组成科研训练小组、标本制作小组、高产创建小组等。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要求学生对主要实验内容、操作过程等进行详细说明;告知学生每种作物时期记载标准;利用挂图与实物有机结合认识作物形态器官、解剖结构;教师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使学生通过讲述与观察,掌握作物特征特性与动态。学生进行现场实地动手实际操作,并进行观察与记载,通过全过程的操作和分析,系统掌握研究方法及操作技能。我们通过开展研究性自主式学习方法,以师生合作互动为形式,通过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相关实际问题,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
  (四)依托科创项目
  学生可以围绕学习上、生产上或理论上的问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能力。在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上,学生是主体,在确保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自主地选择实践的时间,甚至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师生双选”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在第三阶段,大四年级学生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作物,自由选择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或参加大学生训练计划为主,在基础实验和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完成,也可以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以实验室为平台进入自主式实验,然后以论文的形式考核。
  (五)安排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带实践,提高实践质量
  农学实践基础课由于与不同季节的作物相关,导致其上课时间长、持续的周期也长,同时环节多、实践形式多样化,那么带实践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并指导其进行探索性或研究性的小型课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保障了专业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结语
  通过整个农事环节的参加,对多种主要作物的播种、管理技巧,做到教學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充实,以此为基础选择自己感兴趣适合自己的作物作为研究对象;再通过对作物的观测记录,侧重某个研究方面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学会撰写科技论文,提高电脑应用及写作水平;这样学生更有积极性,并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印象深刻[5]。完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规范实践课程各教学环节,改进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及考核标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蒋桂英,罗宏海,樊华.提高农学专业((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7):133.
  [2]宁堂原,苏琳,李增嘉,等.农学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5):65-67.
  [3]王悦,张海清,陈光辉,等.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7):177-178.
  [4]张细荣.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改革措施[J].宜春学院学报,2012,24(6):70-73.
  [5]谢皓,赵波,康恩宽,等.“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60-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27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