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研究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为例,探索建立基于研究和探索的学习模式,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激发本科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科学素质、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5-0026-02
  本科生导师制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首创,其核心思想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言传身教和循循善诱;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氛围;在教学内容上强德智并重。我国导师制原本用于研究生的培养,随着教育部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中逐步推行。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先后在本科生教育阶段正式引入的导师制这一教育模式。随后,全国其他高校也纷纷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希望借此配合选修制和学分制的推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致力于打造研究型学院,从2010年招收首届本科生起,学院就开始根据学院特色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大一、大二学生,通过开展专业教育、系列学术报告会和科技交流会等,普及学科知識,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培养专业意识;鼓励大三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实验室,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或实践竞赛,通过系统的科研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在多年的导师制实践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具体如下所示。
  1.培养目标不明确。对于导师制该侧重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创新能力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在之前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体现为:导师制的选题主要来自导师的科研项目,理论研究偏多,实践应用偏少,选择范围较窄。一方面,学生只能在导师现有科研思路的基础之上开展研究,主动性差;另一方面,对于想要找工作的同学而言,单纯的理论研究用处不大,实用性差;虽然有部分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科技竞赛,但参与人数较少,没有普遍适用性;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参与导师制的积极性降低,一些同学进入实验室后,不能全心投入,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2.师生定位有偏差。参加导师制的学生,不仅希望在实验室锻炼自己科研实践能力,更希望通过导师指导不断认识自我,解决当前学业困惑,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将指导老师当作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然而,很多老师将导师制理解为给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和平台,单纯给学生一些科研题目去研究,并希望通过导师制培养能做项目的研究生苗子,很少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师生之间的需求和定位出现偏差,导致师生之间沟通不畅,降低了导师制的培养效率。
  3.过程控制不到位。在以往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从大三进入实验室,由导师分配相应的课题,学生利用大三、大四两年时间来完成课题。由于缺乏过程监管和重新选择的机会,导致了很多问题:部分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发现自己对现有导师的课题并不擅长或不感兴趣,由于不能更换导师,学习积极性下降;部分学生由于分配的题目难度较大,无法独立完成,压力过大,兴趣降低;部分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加之缺乏响应的监管机制,学生无所顾忌,课题不了了之。因此,过程控制机制不到位严重影响着导师制的健康发展。
  4.考核制度不完善。学生参加导师制后,虽然在导师的指导下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由于现有的考核评价制度,重结果轻过程,引导性不强,无法量化评价导师制对一个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整个考核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差,执行中存在形式化现象。对于在导师制中表现优秀的指导老师和学生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只对参加竞赛获奖的师生进行相应奖励,由于参与人数较少,无法产生广泛的影响,奖惩制度的缺乏也严重影响着师生参与导师制的积极性。
  二、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的改进措施
  学院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的改进措施,并在2015级学生中试行: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强化过程管理,完善考评体系,倡导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营造教学相长良好氛围,使本科生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1.设置多元化的目标要求。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思想之一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以兴趣为导向,实施个性化引导,分层次设计目标要求,挖掘学生潜能。既为学生提供共性指导,提出基本目标要求,又结合学生兴趣所在,开辟个性化培养途径,提出高标准目标要求,使不同情况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努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1)对于有明确想法的学生,指导其实现个人想法或参加科技竞赛;(2)对于缺乏个人想法的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指定相应的理论研究型或实践应用型课题;(3)对于兴趣不明确的学生,直接从导师在研课题中分配任务;(4)对于有明确工作意向的学生,探索安排企业导师。
  2.强化过程管理。高效实用的过程管理是导师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院在原有实施方案的基础之上进行以下四个方面改革。(1)将导师制列入能力素质模块必修学分,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2)以科研选题训练为切入点,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着力点,以毕业设计(论文)为落脚点,以创新能力素质必修课程为拓展点,完善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载体设置;(3)给师生半年相互了解和熟悉的时间,在大三下学期提供一次变换导师和研究方向的机会;(4)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实时掌握全过程,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全面把握进度与质量。
  3.完善考核体系。完善的考核激励体系能更好的激发师生参加导师制的积极性,提升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考核体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1)导师评价。制定具体导师考核细则,对导师工作的质和量进行全面考核;学生通过学生评教、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导师进行评价。(2)学生评价。每学期末要对导师制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并将学生毕业设计作为导师制的结题考核。通过对学生过程考核和结题考核,综合给出次课程成绩。(3)奖惩措施。对于在评比过程中表现优秀的老师和学生进行奖励,对于在考核过程中不合格的老师或学生要取消其参加导师制的资格。(4)工作量核算。对于考核合格的指导老师,其工作量按毕业设计的标准进行核算。
  4.营造教学相长良好氛围。通过导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面谈指导,创造导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师生间互动交流活动中,导师以自身的学术知识、实践经验和创新理念引领学生,激发学生一心向学、积极进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个性化思想有利于激发导师的创新火花,使教师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5.倡导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本科生导师制强调德智并重,导师要通过言传身教,以自身学识、素养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导师要依托创新教学活动,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直接和间接指导,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健康发展。
  三、总结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在教学内容上强德智并重,以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模式。因此,研究型学院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导师制,以兴趣为导向,过程管理为驱动,考核机制为牵引,倡导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在前拉后推中,营造教学相长良好氛围,使本科生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对本科生创新能力针对性、系统性的培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锦荣.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发展及其借鉴[J].高等农业教育,2010,(1).
  [2]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0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27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