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校企院所合作基础的“纺织+”跨学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如何提高纺织工程学科的科技含量及在本科生的影响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基于纺织工程学科基础上的跨学科融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借助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南大学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多家“针织+跨行业”多学科合作的平台,江南大学率先开展了基于校企院所合作的“纺织+”跨学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探讨通过基于校企院所合作的“纺织+”跨学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综合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纺织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3-0014-03
   一、“纺织+”合作培养模式研究意义与现状
  纺织工程目前作为一门传统冷门专业如何提高对本科生,尤其是本科新生的吸引度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需要关注的问题,吸引更多优质学生投身纺织工程学科也是各位纺织教育工作者的夙愿。因此如何提高纺织工程学科的科技含量及在本科生的影响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基于纺织工程学科基础上的跨学科融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在目前航空航天、生物医用等热门产业的基础上,通过“纺织+航空航天”、“纺织+生物医用”、“纺织+计算机”等大纺织、现代纺织与跨越纺织的专业教育将使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重新认识纺织工程学科,对纺织工程专业充满兴趣。由于现在大学中的工科专业,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使他们成为技能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践证明,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专业上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对本科生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是否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还是个未知数。其中制约着实践性教学具体实施的因素不可忽视,如何使学生在加强纺织工程专业基础上,扩展其他学科知识,这对本科生培养而言,是一个现实存在、而且难以解决的问题。
  该课题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实践性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改革,借助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创造跨学科、跨领域的实习条件,从而有效地培养纺织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毕业后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性教学更加科学性和系统化,有更强的实用性,可全面地培养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对于培养满足跨领域企事业单位需求的“纺织+”类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未来意义。
  二、“纺织+”合作培养模式研究基础
  在针织结构材料应用从传统的服装家纺扩展到产业用领域之时,我校2012年起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美国强生集团、无锡宇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杭州星月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上海之源科技有限公司等航空航天、生物医用与计算机领域研究院所及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合作单位都要求在学生培养与产品开发时,在纺织材料基础上能与企业的领域进行有机结合,在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过程中,纺织专业本科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后可以在专任教师以及合作单位接头人的带领下参观企业。由于学科的跨领域发展,使得学生对其他学科领域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在后期学习与就业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依托校企院所合作的优势,我们逐步建设和完善了本科纺织课程的教学,并且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大纺织、现代纺织、超越纺织人才培养方法。
  1.全面吸收最新专业技术,扩充纺织学科教材。合作之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了最新的可用于其他领域的针织技术,同时还在平时的校内本科教学中灵活穿插这些新技術和新信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全面建设与扩充了针织教材,编写了一套实用、系统、新颖、跨学科多领域的教材。目前为止,我们出版了《经编针织物生产技术》、《现代经编工艺与设备》和《现代经编产品设计与工艺》等专著,还参加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织学》部分章节的编写。另外,我们还编有十余本中文培训教材和三本英文教材。所有这些针织领域的教材都为本科纺织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参考资料。
  2.扩大“纺织+”合作领域,提高跨专业实践教学。自从开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合作企业不仅有纺织相关企业,如针织设备制造企业、针织产品生产企业、针织产品染整企业等,还有很多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单位,如航空航天研究所、生物医用企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院校等。这些一流的合作单位为我校纺织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产品认识与开发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时,他们还为我们提供了各种跨学科的专业知识与行业需求,这些都为纺织专业本科学生在“纺织+”大背景下更好地学习和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完成专业课程和实践操作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纺织+”合作培养模式研究内容
  研究在“纺织+”基础上如何利用校企院所合作关系和优良的实习条件,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实用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提高本科实践性教学的效果,从而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与熟练动手能力的纺织工程专业综合性人才,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采用调研的方式了解其他行业或领域对于纺织专业人才在知识储备和技能掌握方面的需求。跨学科、跨领域的对纺织专业人才进行实践教学的合作企业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他们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态度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点,尤其是非纺织领域企事业单位对纺织工程专业人才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需求,为建立“纺织+”跨学科多领域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奠定基础并指明方向。另外,调查合作企业对于实践教学项目内容和时间、成绩评定指标和方式等的意见和看法,制定切合跨领域合作企业对纺织专业人才需求,且顺应大纺织发展趋势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使得研究的起点与单位需求同步。   2.根据本科“纺织+”跨学科教学的要求,针对性地建立不同的跨学科多领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包括集中性学习、个性化培训、创新性实践等,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纺织+”跨学科多领域校企合作教学体系。
  3.对“纺织+”跨学科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时间进行探索,不但要达到学校正常教学要求,还要实现学校对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多元化基础知识教学的要求;不仅要达到合作单位的正常生产要求,还要实现合作单位对设备维护和升级、新型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要求。通过多角度全方面的探索,使“纺织+”跨学科教学安排更为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
  4.探索“纺织+”跨学科多领域实践教学模式中纺织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成绩考核方式和指标,制定完整的评价体系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5.探索“纺织+”跨学科合作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设备管理和维护以及产品开发方式,同时充分将高校的科研能力和高素质人才资源与跨行业单位完善的生产装备相结合;从实践教学角度探索高校与跨行业单位合作的模式,构建一种不但能满足高校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纺织专业人才,也能为跨领域合作企业提供旧设备升级和新产品开发新途径的实践教学模式。
  四、“纺织+”合作培养模式研究的几点思考
  1.如何根据合作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和纺织工程本科生的特点来组织安排实践环节,制订合理有效的实习计划。目前的纺织专业本科教学从大二开始教授专业课程,让学生接触和掌握纺织专业知识。但跨学科与跨行业又涉及更多的专业基础知识,如何让学生既要面宽又要深入动手是一对矛盾体,如何把纺织基础知识与跨行业专业基础知识相结合是一个挑战点。这要求我们在培养实施之前,学校与合作单位加强沟通,共同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环节。在单位学习期间,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保持信息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与实践状况,积极引导学生在单位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2.如何将纺织与相应学科理论联系跨学科协调实践,从实践性环节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对纺织专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因为本科生本身专业知识不是非常扎实,同时还要学习跨专业知识;一部分本科学生对纺织工程專业不感兴趣,倾向于跨专业考研,因此如何在大纺织背景下,通过跨学科多领域的校企合作,从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在纺织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同时增强其他相应专业的兴趣是本研究的一个重点。
  3.在新形势下,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教师要如何适应企事业单位对纺织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目前很多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对学生的指导也只着重纺织工程专业理论,自己也没有将理论寓于“纺织+”实践的动力。而“纺织+”合作模式要求教师不但要能把握纺织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能了解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也对指导教师不但要具有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如何扩大与巩固合作单位关系。“纺织+”合作本是双赢的模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相关单位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因此要感谢合作单位对学生成长的贡献。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合作基础,通过基于校企院所合作基础的“纺织+”跨学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聘请校外导师、共建科研基地等途径,巩固“纺织+”合作关系,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制定更加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安排,旨在提高纺织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纺织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万爱兰,丛洪莲,蒋高明.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针织工程课程教学[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02):155-157.
  [2]马丕波,蒋高明,缪旭红,陈晴,张琦,万爱兰.基于校企合作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02):125-127.
  [3]何斌,汪建华,刘常威,周衡书,夏添.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5,30(02):100-102.
  Collaborative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 of "Textile+" Interdisciplinary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MA Pi-bo1,2,CHEN Qing1,2,WAN Ai-lan1,2,LI Yue-yang1,2,DONG Zhi-jia1,2
  (1.College of Textile and Clothing,Jiangnan University,Wuxi,Jiangsu 214122,China;
  2.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Knitting Technology,Jiangnan University,Wuxi,Jiangsu 214122,China)
  Abstract:It is a problem that how to improv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nt of textile engineer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based on textile engineering is a good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Jiangnan University took the lead in launching the research on the "cotton+" cross-disciplin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institutes,based on the College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Knitting Technology of Jiangnan University and a number of "knitting + cross-industry"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platforms.Jiangnan University took the lead in launching the research on the "cotton+" cross-disciplin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institutes.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is training mode,and explor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s in textile engineering through the "textile+"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institutions.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extile engineering;personnel training;practical teaching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365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