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笔者在小学数学一线摸爬滚打多年,深深体会到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应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一般发展的素养;另一方面,是数学发展的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所占的分量还要大些。基于此,笔者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具备用数学知识、方法和思维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由于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培养强化数学思维意识的过程。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巧设问题情境,拓宽学生思维时空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在做作业或练习时照猫画虎、应付了事。这虽然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学生思维已处于惰性状态,但也不能全部责怪学生,更不能将惰性的产生简单说成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其实,很多学生能想问题,只是不善于想而导致没有多想;想探究问题的,只是不知从何探究起而导致没有深入探究。鉴于此,就要求教师应当精心设计一些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让学生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渴望探究新知、获取新知的积极情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坚持问题解决始于问题情境的教学理念,通过提出一些与知识点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激励学生迸放出数学思维的火花。
例如,有一次,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有一个长方形,其长减少一米,其宽增加一米,那么,其周长和面积会不会有变化?如果有变化,将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这个问题一提出,课堂立即活跃起来,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語踊跃回答,但答案不一且不能将道理阐述清楚。此时,笔者利用学生们兴趣浓并迫切想知道正确答案这一心理,顺势启迪学生思维,让他们举例说明道理后进一步提问道:“照这样变化下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并得出什么结论?” 此时学生们的兴致更浓,经过小组一番激烈讨论后,全班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问题情境的有效设置,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持续高涨、思维活力持续迸发、聪明智慧持续涌流,既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二、强化语言训练,打开学生思维大门
从某种意义说,只有准确熟练掌握了数学语言,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数学思维。尤其对于刚踏入数学门槛的小学生而言,数学语言与数学思维关联性更强、密切度更高。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语言基础,就根本无法有效地开展思维活动。所以,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首先是要加强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尤其是口头表达的训练,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好办法。基于这一认识, 在教学中,笔者坚持把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训练同学习数学知识融合起来,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数学语言训练机会和运用场景,激发学生用确切、完整、简练、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观察、操作、算理和解题思路以及知识获得的思维过程,促使学生不断突破数学语言,不断从深层次上开发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笔者首先将天安门、飞机、奖杯等物体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并要求他们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虽然大多数学生对这些物体都比较熟悉,但要他们阐述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还是有难度的。为暗示学生注意到天安门的左右两边的形状与大小,笔者故意将手指放在天安门的中央,以便启发学生说出对称这一现象。在此基础上,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对称现象,笔者要求学生再列举一些如玩具熊、京剧脸谱等现实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在小组会上交流讨论。接下来,立足于将物体抽象为平面图形,将事先准备好的平面图形分发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将其剪下来并对折。通过比一比、议一议和折一折,孩子们发现这些图形对折的两边大小一样、形状一样,而且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为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笔者向学生演示了“部分重合”与“完全重合”的区别。最后,笔者要求学生再想一想:“完全重合”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判断?“对折”这个方法好不好?上述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它不但让学生通过阐述操作过程,进一步强化了数学语言,而且还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进一步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
三、培养求异心智,活跃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门神奇而有趣的学科,它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创新题材与创新素材,这为广大数学教师构建了活跃学生创新思维的载体,也为学生发挥求异心智提供了平台。由于新颖性、潜在性、求异性和敏锐性是创新思维最鲜明的特点,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必须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前提,通过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等步骤,对所研究的数学问题大胆提出猜想或假设。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笔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提倡突发奇想,鼓励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对学生奇特的想法、假设、推测,不管有无道理,都给予赞赏和肯定,并因势利导把他们的思维引上正确的轨道上来。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笔者就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或许有的学生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参照之前“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顺势回答说:“其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笔者乘机再出示一组数字:12、15、18、21、24、27……这些数的个数不是3的倍数却能被3整除。上述猜想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并引发思维上的困惑:后面这一组数为什么能被3整除,而前面那一组数却不能呢?学生为揭示这个困惑与矛盾,又开始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猜测。结果发现原来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就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个事例启发我们:只有大胆创设“猜想”“尝试”等境景来暴露学生的思维困惑与矛盾,才能让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力竞相迸发。
【作者单位:安溪县龙涓中心小学 福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40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