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前概念的低年段小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学阶段义务教育中科学教育负责实施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确保低年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概念以及认识自然科学规律,小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理解是学生所要达到的科学素养水平之一。在科学概念教学中,低年段的小学生对科学概念已有一些认知,并不是“一张白纸”,并对于相关科学概念存在一些前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足够关注并尊重小学生的前概念,针对错误的前概念应加以足够的重视并纠正。
  2017年9月起,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由3年级提前至1年级。定位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成为小学核心课程。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应首先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并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由原来的14个概念增加到18个概念。
  小学科学课程主要是通过科学概念的建立,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正所谓“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科学概念教育是课堂教学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及最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科学概念教育能给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能激发小学生强烈的科学探究意识;能给小学生创造共同探索科学奥秘的氛围,为今后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前科学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有的前科学概念与科学知识相似、有的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但却广泛存在于每个人的思维中。低年段的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不完善阶段,对一些科学概念常常依据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进行理解,这些认知可能不正确,这样就会对一些科学概念产生偏差,产生前科学概念,从而影响正确科学概念的建构。
  一、低年段小学科学概念特点
  (一)描述性
  通过科学概念的分析,不难发现概念具有描述性的特点。如:科学家: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工程师:设计、发明、创造产品的人;月相变化:月亮的形状叫月相,月亮的圆缺变化叫作月相变化。
  有些科学概念小学生较难掌握、难以理解,而且受前概念的影响,学生理解往往也是不完整的。观察与实验是描述的关键,要掌握科学概念,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探究学会多方位、细致入微地观察探索。如:月相变化的概念,通过“月亮的圆缺变化”简明的文字进行描述,使此概念易于低年段的小学生理解。科学家及工程师的概念,若要严谨地进行阐述,会产生低年段小学生难以理解的词汇。所以,在对低年段小学生科学概念定义时,会将此类概念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描述。
  (二)特征性
  概念主要就是将事物的共性特征进行整合,这种特征是具体的、形象的。通过此类概念的阐述,能够清晰地把握此概念的特征。例如“水”的特征为“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所以在定义“水”的概念时,小学科学教科书是这样定义的,水在常温之下是一种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小学生在学习水的概念时,便能了解到水的相关特征。又如:“空气”的概念,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气体,同样体现了定义性概念的特征性的特点。
  (三)形象性
  在低年段小學生科学概念中,不难看到有些概念具有形象性,这样符合低年段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将文字概念形象地跃然于纸上。
  【例】溶解是像盐粒和胭脂红这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后它们的颗粒不见了的现象。教材上的科学概念并不是没有采用科学家概念,而是依据内涵特征通过形象的叙述形式体现。溶解的概念科学家是这样定义的: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分布的过程。然而,这样的科学概念不符合低年段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分子的概念是低年段小学生无法理解的,分子在水中怎么分布,怎能没变化,低年段小学生是无法想象的。所以说,在二年级科学教材中解释溶解概念时,将颗粒溶解到水中的现象形象地展现在小学生面前。这样的概念采用形象叙述的方法进行定义,通过溶解概念,不仅掌握溶解的过程,还能联想到教师在教学时是如何进行教学活动、实验是怎么进行的、溶解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哪些物质能溶解,以便低年段小学生达到利于理解利于记忆的效果。
  (四)规律性
  规律性概念是通过逐步探究归纳获得的,概念表达的语句简洁明了。例如:植物依赖周围环境中的土壤、光、水分、温度等因素而生存。此科学概念展现了归纳性的特点,通过对一种或多种植物的观察,从个别到一般总结出植物的生存环境。
  因而,在低年段小学生获得概念过程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达,只要是正确的理解,就能抓住要点,但切忌词不达意的胡乱猜测。
  (五)概述性
  如“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这个科学概念的核心是理解磁铁的性质,不仅概括相同的磁极相斥,还叙述不同的磁极相吸。又如:“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言简意赅的文字将力的概念进行概述。
  二、低年段小学生科学前概念分类
  “学生不是空着头脑走进课堂”,在接触正确的科学概念前,低年段学生对科学概念已有一些认知,正确的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科学知识,然而错误的认知就会影响科学概念的学习。此时前概念对科学概念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矛盾型
  学生针对一些科学概念能够理解,但是在概念应用时就会无法解释、无法自圆其说、产生矛盾。如:举出互相矛盾的例子、在解释说明概念时出现错误与概念内涵相矛盾。此时所产生的前概念可以归类于“矛盾”型。如:科学概念,地球是球形的。产生的前概念,地球是球形的,大地是平坦。地球是球形的,因为地球仪是球形的。
  2. 偏差型
  学生对于一些科学概念存在着一些认知偏差,和正确的科学概念之间存在一些距离,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引导,逐步完善学生的概念认知。这类概念正确性相对不高,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引导,将这类前概念定义为“偏差”型。如:科学概念,动物的特征是能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能生长、能产生下一代。产生的前概念,玩具狗属于动物。   3.迷思型
  另一些前概念在认知上出现了很大的错误,对今后的学习构建正确的科学概念有较大冲突,有碍于科学概念的构建,因此将把这类正确性很低的前概念定义为“迷思”型前概念。如:科学概念,月相变化:月亮的形状叫月相,月亮的圆缺变化叫作月相变化。产生的前概念,月亮上有嫦娥,玉兔、月相变化就是月亮自身形状的变化、月亮白天休息,夜晚工作。
  三、低年段小学科学前概念形成原因
  (一)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铁块沉于水中的现象,于是就在头脑中形成了铁块可以沉没于任何液体中的前概念。当演示铁块漂浮于水银面上时,许多学生根本就不相信,而是认为这是老师在玩魔术。这就是前概念对科学概念教学的影响。前概念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科学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础之上。关于力,有些学生从生活经验得知力有大小,部分学生可以利用力的大小描述力(如用劲大、用劲小、力气大、力气小等),但幾乎没有学生想到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二)相近科学概念之间的混淆
  在低年段小学科学概念中,相近的科学概念往往有很多。这些概念从表面上看联系紧密,但是从本质属性上来看,又存在较大差异性。绝大多数低年段小学生往往缺乏具体的科学情景,在认知和理解上往往存在不够到位的问题,因而很容易产生混淆,甚至将关系简单化。1-2年级学生对于“力作用于物体,可以使物体移动”有初步印象,但对于“力作用于物体可使物体形变”认识较为模糊,他们认为有的物体会形变,有的不会 。对于力与运动这两个概念,低年段学生是混淆的。什么是力?什么是运动?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大多数孩子分不清楚。
  在“描述物体的位置与方向”,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前后远近”描述位置,对于“左右”不能顺利地辨认,“东南西北”的辨别就更加困难。
  (三)科学方法的不当使用
  很多低年段小学生由于科学知识不够充足,对生活的认识不够全面,思维往往又具有单向性。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归纳分析过程往往存在一定的主观片面性,难以准确把握科学概念的内在本质。“鲸鱼”常被误认为是“鱼”,但经由增加对鲸鱼的了解,使既有的知识表征逐渐与哺乳类的特性联结,则鲸鱼的分类就不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类。
  (四)知识的负迁移
  在科学学习中也常常经过从已知到未知,从旧知中生发新知的认识过程,这种心理现象就是迁移。先前知识对以后知识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就称为负迁移。
  例如: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所以认为水结冰,体积就会变小,然而这个认知是错误的。
  四、基于前概念的低年段小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策略
  (一)以生活经验为起点,通晓学情
  由于低年段小学生首次以课程形式正式学习科学,对于科学概念也存在错误的认知。低年段学生前概念积累呈现个性特征,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基础、感悟体验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体现在学生前概念积累时,学生之间会有较大差距。若想准确地理解科学概念,教师就需要了解学生对于哪些科学概念存在前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或者是教学之初,要有学情调查意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探知低年段学生前概念掌握情况,这样可以为教学设计和调整提供充分信息支持。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学生获得认知创造良好条件,作为教师,不可低估学生前概念积累水平,以免降低课堂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因此,课前的摸底测查就显得十分必要。摸底测查,就是对于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或在每个单元的开始,教师进行前测。测查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相结合,教师深入学生中去,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可以是访谈,可以是问卷调查,可以是教师的侧面观察,可以是将知道的写出来,考虑到低年段小学生识字写字能力,也可以将所想的画出来。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认真做好记录,收集学生的前概念并进行分析、梳理和归类,在科学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
  (二)以本质为抓手,举例剖析
  在教学总结时,凭借教师单纯的说教当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就算学生死记硬背把所学知识都记下来,这种印象也不会深刻。在教学中,在当前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相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内容。
  每一个低年段小学生具有的前概念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而作为科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前概念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概念,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学生错误前概念。在科学教学活动设计、材料准备、教材学习难度、学生心理层次等方面有效把握,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在经历科学知识的学习后,逐步认识到原有认知的不足和缺陷,乐于接受新的科学概念替代原有认知,逐步提高科学概念的理解层次,形成准确的科学概念。
  (三)以成因为依据,激发思维
  针对低年段学生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和规划当前的教育方法、目标和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带领和推动下,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不能只是教师推动一下,学生学习一点,而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科学课中如何将概念引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低年段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知开始的。因此,教师的课堂中重视科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低年段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前提。
  (四)以知识为基石,纠偏引正
  低年段小学生对科学概念进行学习和掌握时,总会不自觉对科学概念进行扩大或缩小,影响了其对科学概念的准确理解与掌握。
  在利用相关旧知时,要认真寻找它与新知的共同因素,通过类化作用去同化和顺应新知。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些新知往往与有关旧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时,可先复习已经学过的旧知,然后对比着学习新知,并着重弄清它们的异同点,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的分解、调整、重组,达到“以旧探新”之目的。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40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