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互联网+”环境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借助互联网+技术,不仅使教师和学生在获取教学信息和资源时更加方便、快捷,也对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互联网+环境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互联网+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学方法越来越被重视,新课改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学习,积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会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这无疑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相结合,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创设互联网教学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可利用网络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体会语文阅读带来的乐趣。例如:在《中国石拱桥》的教学中,教师可先提问学生对中国石拱桥有哪些了解,想要了解关于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知识。当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搜索关于中国石拱桥的相关内容,为学生呈现中国石拱桥的视频、图片、音乐等,通过欣赏这些信息,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之后再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这种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其通过了解中国石拱桥的辉煌历史,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阅读教学内容
互联网+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打破课堂教学的禁锢,语文阅读教学也不再局限于课本,打破了传统教学带给学生的限制,将教学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资源,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技术,搜索鲁迅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造诣,也能向学生展示文章的写作背景,使学生更加容易地学习课文知识。又如:在《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提前了解关于苏州园林的相关信息,如:设计理念、设计来源、设计作者等,使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课本为依据,但不能局限在课本中,还要利用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课堂内外的良好沟通。
三、注重网络技术的工具性,拓宽学习渠道
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有重要影响,但如果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没有新意,只是让学生阅读课本,提出几个传统的问题,则无法激发学生对课前预期的热情,会使学生将预习作业看作是一种负担。如果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學生进行预习,便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增加他们的学习成就感,他们能在课堂上自信地分享自己预习和思考的内容,此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使学生获得不同的理解和情感感悟。例如:在《三峡》的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配上背景音乐进行课文朗读,使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体会出文中的思想感情。还可以让学生以网络文本的形式,制作阅读体验,传到网上互相交流,学生的网络文本中可以包括课文中喜欢的字词、语句,对三峡的理解及阅读后感等,使学生能够对课文进行全面解读,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依托互联网+环境,进行多元化交流
互联网+技术方便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教师可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活动,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情感的体验,加强学生对阅读的喜爱。首先,教师可利用网络收集学生多方面的看法,增加教学的创新性,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可让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查看其他人的看法,使教师能了解到每个人的看法,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其次,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在学生自身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流和探讨,反复品味课文内容,以此不断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理解,深入挖掘课本中的知识内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教师应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断创新,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将网络技术应用在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网络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多元化的交流,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敏.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A].教育理论研究(第二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2
[2]施翠林.“互联网+”环境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8):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48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