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对话为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在体验中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索,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生活味道”,感受数学的“抽象之美”,享受学习的“成功乐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虽然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但是许多教师在讲课时还是很难进行启发式教学,往往将本来十分生动的内容,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讲述。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知识时多考虑一下自己讲授的知识以及教授的方法能否引发学生的兴趣。
  1.创设故事情境
  利用有趣的数学故事进行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揭示数学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审美能力。例如:在讲“无理数”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西伯斯为了捍卫真理而被谋杀,最后被装进口袋里扔进地中海的故事,学生必然听得津津有味。在“简单事件的概率”教学时,可以讲述梅勒和他的朋友赌局分配金币的故事,让学生感悟概率的简单应用。又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被引入进来。我在复习“函数的图像”时就用到了这个故事:乌龟和兔子赛跑,一开始兔子远远领先于乌龟,兔子骄傲了,在路边睡了一觉,而乌龟却一直在朝着目的地奔跑,最终乌龟获得了冠军。我把故事情节变成了相应的函数关系,并用简洁的函数图像描绘出来,再次展现了数学的魅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游戏情境
  竞争意识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意识,对于提高学生整体与个体的认知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竞争意识,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在验证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时,教师选择了游戏接龙的方式,由任意一位学生开始,针对方程2x+y=40,任意给x(或y)一个值,点班级另外一名学生,让其说出相应的y(或x)的值,再由这位学生给出新的x(或y)的值,依此重复进行,教师强调,看谁算得又快又准。学生对这种方式很感兴趣,都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熟练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验证方法。此外,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将自己设计的一些游戏搬到课堂上,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良性竞争,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十分活跃地参与其中,在游戏中互相影响、互相沟通、互相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真正实现共同进步。
  3.创设互助合作情境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不同个体形成的班级必然会存在差异性,这对于教学其实是非常有利的。教師可以利用这种差异,组建学习小组,创设出一种合作互助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小组中实现互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异质性来分组,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优势互补,形成共同的学习合力。在小组组建成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分配角色,划分小组的策划者、问题的设计者,领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等形式去思考、探究问题。
  例如:在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采用异质分组的办法,将男生和女生、优生和后进生、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互相搭配,其目的就是让全班形成一种互补,实现互助合作。这样既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展开合作,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又有利于在全班形成积极合作、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全班学生一起学习、探究、讨论,往往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又如在讲解有关正方形的几何题时,我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让每个小组动手操作折出正方形后,共同研究解题步骤,看哪一组归纳得准确、全面。教师就探究的内容和方法提出如下要求:(1)利用新折的正方形进行探索归纳;(2)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进行思考;(3)可以通过测量、计算、验证得出各自的结论。学生为了给自己小组争得荣誉,都积极表现,很快就完成了本次学习任务。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来创设温馨积极的课堂情境,如:开动脑筋想一想,说错了也没关系;教师喜欢爱动脑筋的同学;你回答得很棒等等。以此来激励学生大胆发言,主动对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不但会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还会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双方在教学内容上是传递与接受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在数学课堂上,有学生认为教师有的地方讲的不对,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给教师提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大度宽容,首先应该表扬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其次,仔细考虑自己是否真的出错了;最后,如果有错要及时改正。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激励、导向、评价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置数学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问题的解决,也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遵循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原则。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几点:要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还要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和设备条件。由于中学生的注意力还不是特别集中,在一节课中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疲惫和倦怠。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命题与证明》这一章时,教师应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教学方式,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新知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充满热情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等原则。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教师要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跟随时代的潮流,积极探索教学之路,提升自身数学教学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新贞.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年08期
  [2]魏秋菊.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490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