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地理学科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地理学对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高中地理教学要做的,就是要通过课堂中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渗透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优化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优化教学;培养;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强调,地理课程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展开创新性的学习。就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而言,过于依赖书本知识,太过关注教师的讲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其地理核心素养难以得到培养。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即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通过情境、问题、活动、任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较好地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加强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以境激趣,提高学生自主性
  要加强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提高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自主性。在新课标的引导下,一些教师开始尝试以合作探究方式来引导学生展开地理学习,但大多教师是直接进入课题后就以问题或活动方式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在合作中的参与效果并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在合作中针对问题要提出什么样的观点,也有的学生表现的较为懒散。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兴趣不足,在合作前没有提前预习,故而在合作中显得较为被动。提倡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参与问题解决,这样效果会更好。
  创设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该课时要让学生探究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在导入中,首先得让学生感知洋流的概念,为此,可利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事件而引出问题“北纬40度是不可能有大冰山的,那么,导致泰坦尼克沉没的冰山来自哪里?”由此而引导学生读教材,初步感知洋流的含义。又如在“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教学中,借助课件呈现苏州市和上海市区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引出问题“这两个城市是否是同一个等级的城市?”学生观察图片并展开交流后,教师展示两个城市2017年的人口分布图,并提出问题“我国最大的城市是哪个?城市的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由此而引出“人口规模”这一关键词,接着以德国和中国为例,引导学生对不同国家对人口规模的定义和等级划分展开交流。如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兴趣得到了激发,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如需要掌握哪些概念、完成哪些章节的教材阅读、哪些背景知识需要了解、需要提前做什么准备等。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自然带和地域分异规律”自主学习过程中,因本节是围绕地理环境空间上的差异和空间差异上存在的规律展开的,故而在自主学习中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来初步了解自然带的定义、形成以及三种地域分异规律。
  二、以问导学,促进知识构建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教师就需结合目标而提出问题或以活动方式来组织学生展开活动,以此更好地帮助学生去获得地理知识的构建。在“教”的过程中,一是要注重以问题或活动来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如《人口的数量变化》中引导学生看“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后,要对三个历史阶段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进行讨论,在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的环节中,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类型、特征等都应组织学生根据图和表格进行讨论,然后再对人口金字塔进行探究。二是学生合作讨论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相应的情况及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如在上述探究活动中,对于什么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概念,在引导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先交由学生概括,然后教师再给出定义,并强调概念中应该注意的关键词。“后教”不是单纯地以讲代替学生的“学”,而是要在学生“学”的基础上给予其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展开。如在《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探究中,通过回忆已学知识交流得到“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利用多媒体和地图,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进而探究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并不是通过听教师讲获得知识的,而是在教师的活动或问题引导下展开交流和讨论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构建的,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的作用,借助多媒体来呈现问题,这样可让学生更直观清楚地知道要讨论什么问题。同时,提出问题后要向学生明确怎么做,如先阅读教材再和同伴讨论,引导语一定要规范、准确。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要注重收集学生所提出的观点或遇到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争议的问题,更要及时根据讨论情况提出来进行讲解。
  三、精讲点拨,练习提升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统一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在新课改下,很多教师在提出问题或组织学生活动过程中,就直接把课堂甩给了学生,自己却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实,因学生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等有限,在合作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根据教学重难点进行讲授,让学生更好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然后再以多样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首先,就“讲”而言,是要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针对难点进行精讲,而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感悟。如在《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中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个概念的探究后,就要以精讲方式促进学生理解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和联系。其次,就练习而言,一是要预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二是课后练习要根据学生实际而分层次进行,不能“整齐划一”的对待学生,尤其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在练习题的难度和题量上要控制,且要注重引导学生纠错,给予激励评价。三是除了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书面练習外,还要注重以实践探究类问题组织学生合作完成。如在《交通运输布局》的学习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影响制约家乡城市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进行分析。如对概念的巩固,可采用知识抢答、小组竞赛等方式完成,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四是要紧扣教学目标而丰富练习的内容。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当堂练习中,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等基础知识可采用举例的方式进行。对“混合农业”的巩固则可引导学生以澳大利亚为典型案例,小组合作分析案例而巩固混合农业的概念。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也要紧扣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脉搏而及时进行改革。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优化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巧芳.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模式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35)
  [2]王琛.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1)
  [3]刘军.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J].文理导航(上旬),.2017(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491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