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所谓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其包括人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与能力,也包括个体在参与社会活动中的个人意识、情感与态度等。 而在学生的整体素养养成中,地理核心素养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中学教中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提升学生素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更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提升,推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能立足实际学情,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下面就初中地理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做深入分析探究。
  一、让素养在兴趣中生成
  经研究分析可知,核心素养是基础知识、能力以及思想与情感的组成,是一种于学生学习成长有益的价值观念。因此,我们可将地理学科中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理解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生成与提升,以综合素质能力形成的基础为地理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以基础主干知识为基础,从最根本处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最终促进学生认知习惯与学科特定思维的形成。而要想指导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就必须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地理教师要善于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一个优秀的学习平台,同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法等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欲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开展思维,在自主研究中培养兴趣与获得知识,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核心素养。
  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习相对困难,尤其是初中地理涉及内容多,涵盖面广,仅凭简单的口头说教难以培养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教学质量不会高。因此,教师要能善于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出有趣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知识,在促进学生知识面拓宽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如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活动内容,这些活动内容与图像、文字一起共同构成了初中地理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能充分发掘这些活动内容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全面发展与地理核心素养的生成与提升。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行政区划”教学中,教师可立足于实际学情,结合教材内容巧妙设计“制作中国行政区拼图板——进行拼图比赛”这一活动,通过该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国各行政区域的记忆,同时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全面发展。而要想促进这一活动有效开展,教师就需实现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如事先将中国行政区图转绘到硬纸板上,之后用小刀将各个行政区刻下来,并将其组装成一套拼图板,这样可方便活动顺利开展。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为赢得拼图比赛的胜利,下功夫反复学习、熟悉中国各行政区的名称、相对位置、外形轮廓、分布情况等,不但没有产生厌烦枯燥之感,反而积极性极高,因此学习效率也大大提升。同时,通过这一活动过程,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地图技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让素养在辩论中生成
  我们常说地理学科是“文科中的理科”, 与历史、政治等学科相比,地理学科的理性特征要更加突出,并且逻辑性、思维性更强。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需打破传统观念的限制,不能一味要求学生背诵记忆,而是要善于利用辩论、探究等手段,让地理学科的特征得以显现,让学生可以抓住地理学科的规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多角度辩证,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节时,教师可先为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通过书本资料、媒体网络广泛查找有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变化等方面的资料,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择辩论的正反方,其中,正方的辩题是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积极影响;反方的辩论主题是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消极影响。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搜集、整理资料,之后挑选合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在长久的气候变化中,人类活动受到了怎样的影响,人类为适应环境变化做出了怎样的调整、努力;另外,教师也可围绕这一辩论主题进行拓展,简要引导学生思考在人类长久的活动中,地理环境遭受了怎样的影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通过这样多角度、多观点的辩证论述,学生的逻辑思维将得到增强,区域认知得以完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念,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
  三、让素养在问题中生成
  只有将地理知识放置到具体的问题中,才能实现知识间的融合转化,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的提升。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构建出的特定情境,通过有效的问题使个体在知识概念与具体情境间建立起联系,进而产生新的意义,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生成与提升。具体而言,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更要利用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促进学生推理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有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实现技能、情感与知识的内化,促进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升。
  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在开展问题教学时应当遵循实践性的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将数学教材中的文字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将相关数学知识以及问题信息、情境与基于生活体验的个人知识建立起主动、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开展相关地理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已有知识,在地理知识的教学中导入相应的生活情境与地理知识,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養的生成。同时,在开展问题教学时应遵循动态性原则,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个体,教学活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就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而言,教材中的地理知识、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都在不断更新变化,因而核心素养的生成也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与学科教学需求不断变化。此外,在利用问题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教师需明白,地理学科素养不仅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有关,还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体现,因此,单一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无法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需把握综合性原则,结合具体内容,合理把握问题的广度、维度,确保最终教学效果。
  四、让素养在强化训练中生成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要想学好地理,就必须对地图中的每一项要素,每一个区域、每一条河流走向都做到了如指掌,这样才会让地理核心素养的生成与提升有一定基础。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地图运用能力是体现“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地理实践中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亲自的体验与认知,因此使学生认识地图、熟知地图并能够绘制简易地图,不仅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需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需立足实际学情,采取相应策略方法,指导学生认识地图并会用地图,使学生准确掌握地理地图中必备的基本符号要素以及排列规律,在此基础上设置针对性教学环节,指导学生自主实践,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地图的能力。具体而言,地理教师需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指导,指导学生多加练习,通过练习熟知地图中的各项要素,如地图中的山脉走向、河流分布、主要国家、经纬线分布、地形地貌等。在学生熟知各项地图要素的基础上,教师还需采取相应策略强化学生的绘图能力,而提升绘图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练习,学生要采用阶梯式练习法,从简单绘制到详细绘制,从局部地形地貌图到中国疆域图等,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学生的地图运用能力,并让学生从识图、绘图这一过程中发现地理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促进学科素养的生成与提升。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不但需教会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立足实际学情,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有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生成与提升。
  (责任编辑 李 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58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