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浅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善用年代标尺,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活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巧用史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3-0082-02
  新时代,素养立人。课堂教学中能否渗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作为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它主要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明确指出,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显然,新时代对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都应在课堂教学这一阵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以岳麓版历史必修Ⅰ《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善用年代标尺,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连续对话。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历史观照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是其历史素养水平的集中体现。任何历史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明晰历史发生的具体的时间和地理条件是准确认识历史的前提。教师可以利用年代标尺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终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针对这一时期的几个重要时间段,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年代标尺的方式来架构历史线索并深入挖掘完成教学。例如在执教岳麓版历史必修Ⅰ《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可以设计下列的年代标尺,这样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不同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通过年代标尺,可以发现中日甲午战争是由丰岛到黄海、由国外到国内的;也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国、朝鲜和日本三者间的关系。年代标尺中1900年6月八国联军进犯京津地区,反映出列强的军事力量早就渗透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便利于列强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如果教师能够经常采用这样的形式开展教学,学生的时空观念便能够逐渐得到培养。
  二、活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史料实证这一素养的培育要求是: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且大部分尚未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而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材料,尽可能搜集多角度、多领域的素材供学生辨析,通过去伪存真提升学生的判断力,使学生学会史论结合,形成论从史出的證据意识。
  岳麓版历史必修Ⅰ《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写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战舰中炮、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下令全速撞击日“吉野”舰,壮烈殉国。通过这段描述,学生对邓世昌率舰怒撞日舰的英雄事迹无比钦佩。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提出了以下关于历史细节的追问:邓世昌想要撞击的舰船真的是“吉野”号吗?“致远”舰是被鱼雷击沉的吗?针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可以尝试提供下列两则史料供学生辨析。
  材料一    《伦敦新闻画报》上刊登的名为《中国军舰“致远”号沉没》的新闻画上,致远舰“正前方那艘巨大的军舰,它不是吉野,而是日本本队的旗舰松岛号”。亲历了黄海海战的英国海军提督斐利曼特也说,“致远既受重伤,志欲与日舰同归于尽,于是鼓轮怒驶,且沿途鸣炮,不绝于耳,直冲日队而来”。可见致远舰当时并非明确地选择吉野舰为撞击目标。
  材料二    战事结束后,丁汝昌奏报,“倭船快,炮亦快且多。对阵时彼或夹攻或围绕,其失火被沉者,皆由敌炮轰毁”。镇远舰枪炮官总结教训,“譬如致、靖两船,请换截堵水门之橡皮,年久破烂,而不能修整,故该船中炮不多时,立即沉没”。北洋舰队的英籍船员泰莱说,“为敌炮所击沉者三舰,其中有一为忠勇之邓君所统之致远舰”。众多材料指向,致远舰是被炮火,而非鱼雷击沉。
  ——廖宗麟《邓世昌殉国情形考辨》
  有人认为,当时两国之间的军事实力相差很大,在军舰上也差别很大。用“致远”号去撞击“吉野”号,无异于以卵击石,是一种自杀行为。辨析中得出结论:当时“致远”舰并非明确地选择“吉野”舰为撞击目标;“致远”舰是被炮火击沉的,而非鱼雷。辨析中学生各抒己见,思维碰撞的火花随处可见。通过分析史料,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也逐渐学会看待历史问题要从史料中去寻找答案。当然,为了避免史料不全给学生带来误导的情况,教师除了提供其他相关的历史材料,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渠道去收集、整理、分析相关历史材料,特别是一些一手材料,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三、巧用史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促使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中,叙述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历史。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当日本割占台湾的消息传至台湾,引起了台湾社会各界的极大愤慨和强烈抗争。许多军民纷纷表示愿意为保卫台湾血战到底。学习到这里时,学生纷纷义愤填膺,对日本充满了刻骨的仇恨,仿佛回到1895年时的台湾。此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台湾的历史。如春秋时期,稱台湾为“岛夷”。战国初期的重要史籍《尚书·禹贡》称,中国当时分为九州,台湾归属扬州范围。秦朝时,称台湾为“瀛洲”。三国时,称台湾为“夷洲”。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元朝时,称台湾为“琉球”。 17世纪,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曾先后短暂占领过台湾部分地区。1662年郑成功战胜荷兰,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由此,台湾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通过这些史实的叙述与回顾,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又如教材叙述到伴随着八国联军侵华的步步加深,中国民众自发组织的义和团运动不断兴起和发展起来。他们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侵略者,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虽然义和团运动最终被镇压了,但是义和团在抗击八国联军中所表现出来的敢于斗争、不怕牺牲、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英勇斗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这些史实,一次又一次地教育了学生,要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当然,在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理念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历史学习与时代主流思想贯穿起来。
  总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以上课例仅为抛砖引玉之用,不一而足,但无论如何,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师要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把素养培养落实到每一堂课,让课堂成为学生汲取知识、锤炼能力的舞台。
  [   参   考   文   献   ]
  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袁   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9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