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简教学环节,提升高中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教授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加。高中地理教师需要通过精简教学环节的方式,将冗长而不重要的地理知识和环节进行删减。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体验更多教学过程,收获更多有针对性、有价值的地理知识。本文将基于笔者对精简教学环节的理解,对如何通过精简教学环节,提升高中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分析。
  关键词:精简教学;教学环节;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8-0119-02
  0 引言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使高中生在全面了解地理这一学科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地理运用能力,比如使高中生具备人地协调观。这不仅仅能够让学生的地理成绩、地理学习质量得到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能让高中生对地理这门学科产生兴趣,进而为我国地理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精简高中地理教学环节,对提升高中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1 对精简教学环节的理解
  所谓的精简教学环节,并不是简单的对一些教学内容和环节的删除。而是基于整个教学目标,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不必少的教学环节进行删减。最终使整个教学过程内容简练,但能最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当前很多地理教师的教学,都会在课堂上浪费大量时间,不仅使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松弛、无聊,也耽误了学生对地理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对原来的教学环节进行精简,以有更多地时间,让学生进行新知识新能力,实现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良好培养。
  2 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理解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虽然看起来只相差两个字,在概念上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但实际上,这两种概念下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利用精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学习一门学科的过程中,通过对这一学科的学习,所具备的能够体现学科核心的东西。就拿地理教學来说,学生在学习完这一门学科后,身上要体现出具有明显地理学科核心的东西。比如空间能力、地域认知能力、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能力等。这种学科核心素养,是和学科本身相关的能力和素养,是能够区别去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存在。比如生物这一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等。其和地理核心素养呈现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品格,是基本上只有本学科才具备的独特价值。
  本文对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就是上文所说的,在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
  3 精简教学环节培养高中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策略
  3.1 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策略
  精简教学环节,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策略为:
  第一,通过资源整合,简化学生搜索地理信息环节。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需要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人与地球之间的关系,自己的行为对地球产生的危害。而这需要各种数据和资源来证明,但学生若自己搜索这些资源,或让学生在庞大的数据库中进行寻找,都是十分费时的事情。教师可以直接省略这一环节,直接对各种相关的资源进行整合,将精简过的有力数据和资源信息直接呈现给学生。比如,放出每年全球人类使用的水量,并和地球的总水量进行对比;将未污染和河流和被污染的河流进行对比等。
  第二,通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水污染及其防治》的时候,教师不浪费时间跟学生说水污染的严重后果,而是直接设置一个情景:搜集各种污水,将这些污水带到教室里,让学生直接去看,去感受。在刺鼻气味的刺激下,污水恶心颜色的刺激下,学生直接就能明白污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在以上两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并没有用冗长的话语去告诉学生,水和地球和人之间的紧密关系。但相关数据和资料的呈现,真实的污水情景,却能够直观的刺激学生的内心。使学生意识到水污染对地球的危害,对自己生活的危害。这会直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变化,使他们初步具备人地协调观,以身作则促进人与水资源与地球的协调发展。
  3.2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策略
  第一,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综合思考。问题的设置能够让高中生直接去思考与问题相关的地理内容,省去了教师直接将繁杂的地理知识点阐述给学生的环节。比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你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除了会思考对自己的影响外,基本也会联想到对整个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样一来,学生在思考中无意识的就进行了综合思维的锻炼,同时也会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重性。
  第二,通过启发引导,促使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综合思考。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可以先自己回答一种可能,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比如在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这一课的时候,对于自然灾害的成因,教师就可以先说出一种因素,再引导学生对其他的因素进行思考。比如,教师说“我国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当地降水分布不均,夏季暴雨时间长,所以就会发生洪涝灾害”。教师只说出了其中一个原因,之后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学生就会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回答。比如有的学生会回答,“我觉得除了气候之外,跟当地的地域特征也有关系。”“也有一部分人为的因素在里面,古代的时候我国的洪涝灾害并不严重”。很显然,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综合思考。
  3.3 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策略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更快的具备区域意识感,具备对地理区域进行认知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世界版图呈现出来,让学生先意识到区域的存在。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各种自然资源的存在,再经过资源的分布,帮助学生去进行区域认知。教师可以先对我国的资源分布进行区域划分,比如攀枝花、鞍山这一区域内分布着大量的钢铁资源,大庆、克拉玛依是石头区域。在学生根据自然资源对区域有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认知对国内的各个区域进行划分。比如,有些学生会以美食对城市进行划分。之后教师可以再播放国内各地的区域划分情况,将国内各种区域划分的案例呈现给学生。由于信息技术对各种区域的直接呈现,再加上学生自己也尝试划分区域,相信学生一定能初步具备区域认知能力。
  3.4 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策略
  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相对而言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教师最开始只需要直接舍去地理知识的灌输,直接带领学生实际走到地理环境中去。即通过野外考察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运用地理知识。不过在实际考察之前,教师要先让学生对考察的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在学习《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去考察不同地形下的交通路线。比如本市有很长的山脉,而这座山脉正处在城市的交通要塞上,让道路绕过山脉具体太远,于是就直接挖了一个隧道;为了不减少本市的淡水河面积,在城市规划中没有填河造路,而是直接在河上架了一座桥。当学生真实的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他们就会很快理解地形对交通路线产生了什么影响,也会明白为什么不同的地形下,道路的形式存在差异。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事件或问题的时候,他们就能直接想到这一节课的内容,进而将本节课的内容在生活中进行实践。
  4 结语
  在以往的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多忽略了地理学科所具备的实践性,只侧重于课本上的地理知识展开教学。以至于高中地理对高中生而言,就是一些需要记住的地理知识点,和自己的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极少。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自然难以得到培养。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地理教学环节进行精简,并加入更多能够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以让高中生除掌握地理理论知识外,也成为精通地理技能的“地理达人”。
  参考文献
  [1]李燕燕,张立峰,李琳.高中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0):20-21.
  [2]吕晓丹.培养高中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J].地理教学,2016(17):34-36.
  [3]朱丽侠.精简教学环节,提升高中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J].内蒙古教育,2017(14):84-85.
  [4]谢芳燕.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体系模型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6.
  [5]曹红红.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6]熊月岭.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5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