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游戏教学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学数学学科内容呈现的方式较为理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学生死记硬背乘法口诀、加减法原则等等,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对知识的探究和对数学本质内容的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小孩子生来就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注意力有限,更多时候喜欢娱乐,喜欢从娱乐中得到满足,找寻快乐。新背景下游戏教学开始作为一种载体出现在小学数学课堂,即:它以游戏的形式来展示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等,获取新知,提升技能。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游戏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小学生的认知形态处于形象状态。单一的将数学知识呈现出来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于学习很受兴趣的影响,同时形象、具体的事物能够很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可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动力。鉴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于游戏本身有着莫名的兴趣性,笔者在教学中运用游戏进行导入,以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興趣。
如,在学习“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时,笔者运用“小熊搬家”的游戏进行导入:小熊家住在数字2563.7里,小数点代表着小熊所有的东西,请你来和它一起搬家吧(并说说你是怎么得出的)。
小熊:我想往左移动一位。
小熊:我想往左移动两位。
小熊:我想往右移动一位。
小熊:我想往右移动两位。
小熊:我想往左移动三位。
小熊:我想往右移动三位。
帮我搬家,你开心吗?那你想不想更快速的帮我搬家,了解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呢?这样,运用游戏抛出核心问题,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运用游戏还原知识,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本质
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一直停留在枯燥、抽象的层面,面对教材中的知识,他们更多的是记忆和背诵,以较为传统的学习方式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然而,新课改一直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自我学习方法。这无疑是需要学生认知和了解数学知识本质,感受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真正的从中获取数学知识,并内化数学知识。游戏作为一种载体,能够很好地将知识性与娱乐性融合在一起,将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的展示出来,还原知识。笔者在教学中运用游戏还原知识,进而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本质,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
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内容时,笔者设置了“小数找朋友的游戏”:笔者列出多个小数,让学生带上标有小数的头牌,而这些小数之间相加或者相减能够得到整数的则视为自己找到正确的朋友,诸如,2.56和1.56。而出示的这些小数具有一定的混淆性,诸如,2.56、5.6、156、0.6等等。整个游戏下来,学生的兴致很是高昂,他们需要细心地去比对小数,通过找朋友的方式感受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本质内容,很快便悟出了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三、运用游戏进行实践,强化学生的数学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充分说明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数学源自于实践,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回归实践,从根本达到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这个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有着明显的体现,即:做一做。新背景下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做一做内容较为侧重实践,呈现的方式也是各种各样,诸如,动手操作、小小实验等等,实践性较强。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来进行实践,促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获取新知,强化自我技能。
如,在学习“平均数”教学内容时,笔者设置了社会实践性质的游戏:让学生分别统计学校每个院的树,鼓励学生计算学校平均每个院子几棵树。之后,拓展知识,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查询我国绿化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多少,自己学校的绿化是否达到了平均点。最后以“角色大转换”的游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即:让学生换角色做“讲师”,讲述自己通过计算平均数的系列感受,诸如,环保问题、绿化问题等等,升华知识本身,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教学较为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通过游戏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游戏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够很好地实现互动,促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等等。可以说,游戏教学从根本改变了数学知识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娱乐中获取新知,提升技能等,有助于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是一种很有效的活动形式。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东阳乡社后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53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