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环境化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由于该课程和其它学科交叉内容较多,联系较为紧密,同时该课程体系更新较快,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带来较大困难;同时新的社会形势和环境对人才培养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因时因地对环境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环境化学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032-01
环境化学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主要讲授污染物在大气、土壤、水体及生物体内等各个圈层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污染物在各个圈层的来源、性质及其迁移转化及控制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环境化学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环境问题,而且地方院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笔者主要结合近几年讲授该门课程的经验就如何提高地方院校环境化学学习效果和大家交流探讨。
1 环境化学课程特点
环境化学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内容庞杂,涉及不同学科门类的知识交叉,主要利用化学、生物、物理和数学等学科的内容来解决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化学的学科内容日新月异,研究方法与技术层出不穷。环境化学的这些特点使得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 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人们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而要求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了解学科前沿,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或深造垫定一定基础。科技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出现了新的污染物,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等。环境化学科研前沿也从过去的主要研究传统污染物向新型污染物转变,而关于近年来新出现的污染物在国内发行的环境化学教材则很少提及,因此有必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 环境化学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3.1 合理调整授课内容,适当考虑学科前沿
環境化学课程涉及知识点较多,而且课时有限,国内环境化学课程授课学时普遍在48-56学时之间,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够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及学校教学、科研教学条件及学生自身实际状况等具体情况合理调整授课内容。湖北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的环境化学课程在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为56学时,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开放型创新型大学”,在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环境化学课程理论学时压缩为48学时,同时增设了环境科学综合大实验等实验类项目学时,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抓住重点,合理删减部分内容,同时适当考虑学科前沿。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删除了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的讲授,对教材中出现的传统污染物的讲授时间进行压缩,适当增加了对部分新型污染物如双酚类化合物、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等污染物的多环境界面行为的讲授时间。
3.2 案例教学法
由于受到篇幅限制,环境化学教材往往对具体的案例介绍较少。研究结果表明,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合适的案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讲授环境化学课程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内容后,结合自己博士阶段课题组的相关研究引入案例“莲花山钨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叶面施硅修复研究”,讲授完第三章水环境化学及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后引入案例“松花江硝基苯迁移转化”等,所选案例均涉及到该章的重点内容,将学到的知识点具体化、系统化,既使学生复习巩固了所学内容,又使学生接触了科研前沿,扩展了学生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3 提问式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法往往是填鸭式教学,教师按照既定的计划授课,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课堂较乏味。同时由于地方院校生源质量总体较差,而且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普遍不高,再加上当今社会智能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对学生的影响,使得许多学生学习效果较差。采用提问式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启发学生跟着教师的问题思考,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3.4 自主学习法
由于课程培养计划的限制,使得学生学习环境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的时间有限,接触到的知识不够深入等。近年来我校为本科生搭建众多学习平台,如每年资助一部分学生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鼓励学生申请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的申请、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结题汇报等,真正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据统计,近五年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积极申请校级大学生各类项目30余项,促进了环境化学课程的学习。
3.5 加强实践教学法
环境化学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实践的支持,而现阶段环境化学课程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实验课程上,但是由于环境化学课程实验存在着总学时有限、单个实验项目时间长等特点,而且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程普遍存在着思想上不够重视,造成学生实践效果不佳等结果。近年来我校制定了相关的文件,要求学生实验前认真预习,完成实验预习报告,加大对实验过程的监控,要求学生实验完毕及时完成实验报告等,将实验过程全周期纳入对学生的考核体系,使得学生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总之,环境化学改革的成败离不开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学校制定政策配合教学过程。只有协调好三者的关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福荣,于淑萍,裴婕.“开放式”环境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大连大学学报. 2005,26(6):21-23.
[2] 刘军.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水运,2009,9(11)101-103.
[3]江桂斌,刘维屏.环境化学前沿[M].科学出版社,2017.
通讯作者简介:王永奎(1982-),男,河南舞阳人,湖北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污染控制化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2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