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整本书阅读”中的名著导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 ,强调学生要读好书,读整本书。近两年对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层出不穷,相关案例和教学设计也源源不断。对整本书(名著)的导读策略也逐渐的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笔者主要从“背景介绍”、“经典片段”、“通过关联与比较”、“利用多媒体”、这四个方面来为名著导读提出实施建议,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导读策略 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013-02
  近几年来,导读策略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是逐渐提升的。在对导读策略的实施提出意见前,先得对导读策略做一个明晰的定义。
  1 导读策略的定义与目的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导”字:“导,引也。从寸道声”。“导”就是“引”,而“引”就是牵引,引领,引导的意思。导读就是辅导阅读、引导阅读。本文所讨论的“导读”就是对学生阅读整本书(名著)之前的引导。所谓“名著导读”策略,就字面意思来看,即在学生阅读名著之前,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所读书目的主要内容以及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导读”关键在“导”,目的在“读”。教师通过“导”的手段来让学生达到“读”的目的。“导读”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是课堂教学民主性的体现。
  1978年,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以“少慢差费”四字批判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当代语文教学而言,这一“吕叔湘之问”仍然高悬于语文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心头!想要改变现状,只有让学生多读书,读整本书,而其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整本书阅读”中的名著导读策略的主要目的就是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展开相关的语文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对整本名著的阅读提供相应的铺垫。
  2 导读策略的实施
  名著导读策略的实施内容是以在学生不了解、不熟悉所读书籍的这一基本学情为参考的。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施。
  2.1 以“背景介绍”来激趣
  孟子曾说“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的方法常常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名著导读方面也同样可以运用。如果学生对名著的作者、作者创作过程中的趣事、作者的个人情感经历、逸闻轶事、创作背景产生兴趣的话,那么对于名著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的会提升。但是教师对一些情感经历和逸闻轶事的讲述要讲究适当,不能让学生过于关注这些东西。
  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根据真实事件而写的。在一次出海期间,海明威的船被风暴袭击,情况非常危险,一位老渔民于风暴之中将其救起。于是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一起出海捕鱼。有一次,海明威从老渔夫的口中听到一件老渔夫親身经历的事情:这位老渔夫在一次出海期间,捕到了一条大鱼,由于船太小,就将大鱼拖曳在船尾。期间又遇到了鲨鱼群,当他到达岸边之后,大鱼只剩下了一幅鱼骨架。当学生了解到这部小说背后的真实故事时,学生们脑海中会想:由真实案例改编的小说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小说呢?这位渔夫遇到鲨鱼群时又是如何脱离困境的呢?到岸时渔夫是否很沮丧呢?想必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一定会更加愿意看这部名著的。
  又比如,在阅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前向学生介绍荷西如何追求三毛,又如何对三毛定下了“六年之约”,荷西葬身水底等一系列真实的幸福而又痛苦的爱情故事。女生们一定会对此书感到极大的阅读兴趣。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前介绍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过程,男性学生会对此产生兴趣。
  2.2 以“经典片段”来激趣
  教师还可以选取名著当中最著名,又具有代表性的片段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出来,以此来达到激趣的目的。教师所选择的片段要能够很好地展现小说特色或是展现小说主要人物性格的片段语句。
  以《欧也妮·葛朗台》为例,教师可以选取葛朗台死前的精彩片段来让学生阅读。通过选取一些关键词句,如“裹紧,裹紧,别给人家偷了我的东西”;“欧也妮把金路易铺在桌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让学生在脑海之中形成这样一些疑惑:为什么主人公这么喜欢钱财呢?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到底有多吝啬呢?以经典片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不是为了单纯的讲解与赏析,更重要的是吊足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产生各种疑问。这样学生对于该名著的阅读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了。
  对于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导读,教师可以选取女主人公卧轨自杀前的大段的心理描写来作为“经典片段”来激趣。通过设置各种悬念以此来让学生产生这样的问题:女主人公为什么要自杀?是什么导致了她的自杀呢?《简·爱》可以将第二十三章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经典对白作为引子。教师通过对二人的语言、动作的品味与赏析,带领学生初步了解男女主人公各自的性格特点。这对于学生阅读整本名著有一定的帮助。
  一节课的课时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书籍信息,如何对整本书产生初步印象时,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名著中的“经典片段”的取舍与合理设计。
  2.3 通过“关联与比较”来激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必须以个体心理发展的心理水平为基础与依据。奥苏泊尔曾提出过“有意义学习”的概念,即: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简单说,新知识的教学可以适当地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一种合理的、逻辑性的联系,以此作为支架与跳板,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笔者认为这一理论也适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导读策略”之中。对于一本学生完全陌生的名著,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先前阅读过的书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期待。
  名著与名著之间的连接点可以是相同主题的不同作品。比如,对《高老头》的导读中,教师可以将其与学生先前阅读过的《欧也妮·葛朗台》相联系。这两部作品在主题上是有一定相似性的——写吝啬鬼的形象。教师通过在《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为《高老头》的阅读提供固着点。这种导读会让学生不断地在脑海中想:同样是吝啬鬼,两位主人公有何区别呢?这种“关联与比较”既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为阅读新名著提供相应的心理预期与准备。
  这种策略对学生的要求和对老师的要求都很高。对学生来说,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对教师来说,教师既要了解学生之前的阅读情况,更要在名著与名著之间找到合理的关联点与比较点。
  2.4 利用“多媒体”来激趣
  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也有一定的反作用。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网络、多媒体逐渐渗透到教育体系中。在导读策略中,语文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的优点合理设计导读策略。
  例如,《画皮》是以《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教师可以合理运用这一电影素材,播放《画皮》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和学生们一同谈谈对《画皮》的看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个火枪手》电影中的打斗场面、《哈姆雷特》戏剧中的高潮部分都可以合理运用。
  “整本书阅读”的导读策略方法众多。教师不仅要设计出合理且高效的导读策略,更要在一定的教学实践内调动学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期待。只有将这座“桥梁”设计好了,学生与名著之间才会联系密切,学生对名著的深入阅读才会被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 倪岗.中学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策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2017.
  [3] 温儒敏.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J].课程·教材·教法,2016.
  [4]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陈胡涛,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2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