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目标、重素养、提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学科正面临教师不会教,学生不愿学的窘境,2017年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为语文新教学指明了方向,只有“明目标、重素养、提质量”,抓住语文教学关键,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關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目标;重素养;提质量
阅读理解和作文写作历来是普通高考的重头戏,在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特别是近些年来的高考改革,把他们提升到无可复加的重要地位。可谓“懂阅读得高考,会写作得高考”。但纵观自己的教学经历不难发现,这恰恰是很多学生的不足之处。学生阅读素养的下降与写作水平的欠缺让他们对语文学科心生畏惧,对语文学科学习既“咬牙切齿”又“牵肠挂肚”。他们认为,“老师讲的考试不考,考试考的老师不讲”。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考试的严重脱节.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在考试中似乎全然无用。语文无用论甚嚣尘土,教师对此窘境也茫然而不知所措。
2017年版语文新课程理念出台犹如黑夜之中一丝星火,阴霾之中一缕阳光,为新高考指明了正确方向。总结起来就是“明目标、重素养、提质量”。
一、明目标
正如康德所言,“没有目标的生活,恰若没有罗盘之航行”。2017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考的教育定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中,由五大课程目标变十二大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这些目标进行教学。改变过去那种把“解题、介绍时代背景、介绍作者、扫除障碍、分析段落”等涵盖全部语文教学内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或让学生在上课前借助多种媒体对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进行学习和归纳,让学生在课堂中自行展示。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交流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模块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广泛参与其中。如在小说、戏剧模块,教师可设置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通过这种长期的学习与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对我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诸如此类,对增强学生课程学习目标的培养有重要的帮助。
二、重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即我们的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
一重要问题。“君不见,课本文章了如指掌,自主阅读疑团莫释”。“君不见,闲暇聊天口若悬河,文章写作只语片言”。传统语文教学是重考试而轻能力,重成绩而轻品格。在高考指挥棒下,日练周测月考,学生在题海中苦苦挣扎,更别提什么能力培养和品格的养成。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甚至高分无用之人。新课程提出了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能力培养方面,从单一的读写教学到语文学习思维、文学审美能力、情感教育熏陶并举。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可在具体教学时不要急于把现成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去猜测、去质疑、去探索,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甚至是争论。在讨论基础上而形成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这种长期的学习与训练,对学生阅读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三、提质量
“学业质量”是语文新课程一大新变化,是学生在完成学科课程学习的学业表现,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是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新版语文新课程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五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全国各地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各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本地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要求灵活安排。对于学生学习能力较好的学校可适当安排选修课程学习,而能力较差的地区或学校只要求必修课程或选择性必修的学习。这样,既保证学生升学要求也避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同时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所设置的学习任务群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总之,新课程理念对我们一线教师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只有不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乐于阅读、不断积累,提高他们读写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情感熏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使他们成为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享用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54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