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教融合视域下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教学建设成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在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开展了产教融合视域下“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如何构建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服装教学模式,切实培养“专业性”+“职业性”双重属性的技能型服装人才是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服装企业智能管理的优势,成为学校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模式的依据、培养与现代化企业接轨的职业人才优先条件,从而有可能为如何有效提升中职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一个探索性的范本。
  关键词:产教融合;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C/03C-0085-04
   一、實施背景
   根据人才市场提供的纺织服装人才供需情况相关数据分析,市场目前对服装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就读中职服装专业的学生逐年减少,毕业生就业对口度逐年下降。除了社会和家长对服装就业岗位不正确认知外,服装毕业生对工作的沟通交流能力弱、团队意识淡薄、自主学习能力低和专业技能不过硬等,都是导致其就业质量低的重要因素。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8〕48号)等政策文件要求,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教学建设成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在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开展了产教融合视域下“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如何构建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服装教学模式,切实培养“专业性”+“职业性”双重属性的技能型服装人才是“大课堂”教学模式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主要目标
   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及内容改革应基于行业、产业及同等院校调研为基础,教学内容与产业生产实际相结合。[1]主要针对纺织服装行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需求,立足服装人才复合型培养的规律,在学校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十多年校企合作实践成果,提出中职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产业链·专业链·市场链”三链结合、“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四新融合的专业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单一课堂束缚,以“专业工作坊”为人才培养核心阵地、“企业工作站”为产教融合互通平台、“名师工作室”为智力技术支撑通道,拓展课堂时空,由传统的“课堂+实训车间”拓展为“工作坊+工作站+工作室+互联网平台”;拓宽课堂内容,由单一的“知识+技能”拓宽为“产品为核心的市场、创意、设计、制作、展销……”;拓改课堂形式,由传统的“讲授+训练”拓改为“工学研一体”,实现“校企共享、资源共生、技艺共创、师生共辉”的教学操作范式。
   通过“大课堂”教学,实现服装人才“技能传承→职素提高→专项强化”三阶段培养,突出人才培养机制的“高效性”特质,并借助“校企联动‘未来就业’”“金巧手现代学徒制”“十朵金花”等项目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体现服装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三、实施过程
   (一)架构阶段:打造“三体一盟”服务平台
   一是以“专业工作坊”为人才培养核心阵地,通过教学流程的专业再造、课程结构的视角重塑、教学设计的创新突破、校企合作的项目升级等,寻找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明确“大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成效的评价与师生核心素养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是以“企业工作站”为产教融合互通平台,创新服装人才培养模式,设定与服装产业、行业、企业的对接标准,将系列“大课堂项目”融入工作室特色课程,通过参与新产品及新技术联合开发,将设计制作融入教学全过程。
   三是以“名师工作室”为智力技术支撑通道,发挥教师产教研主体作用,催生服装教学资源的形成。通过“名师工作室”引领提升,推进团队专业建设,创设项目实践、产品设计实例,引导形成社会合力,迅速将最新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专业、课程、课例、教材、平台等教学资源包,形成“名师名匠”特色教学团队。
   (二)探求阶段:推进服装项目化教学改革
   服装企业智能管理的优势,成为我们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模式的依据,培养与现代化企业接轨的职业人才优先条件,从而有可能为如何有效提升中职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一个探索性的范本。产教融合赋能教育,校企合作培育主要目标是通过创新教学及育人模式,提升学生“职场人”意识,面向未来真实岗位,使个性化学习经验和岗位实践技能迭代更好。深入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引入服装企业生产情境,凸显服装课程中“艺术+技术”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形成以“基础认识(一维)——技能训练(二维)——项目模拟(三维)——实体孵化(四维)”为轴线的中职服装专业项目化教学多维实践模式。在做好上述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试点探索,在服装专业核心课的教学中尝试项目展开,进行专业训练。
   (三)实施阶段:制定“三跨一身”人才培养的教育测量方案
   “三跨一身”(跨行业、跨产业、跨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测量方案重点关注学生在获得经验中成长和参与学习过程中发展的理念,在目标的承接、内容的衔接、教法的运用等方面突出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和感悟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规划自身的生涯发展。根据中职服装毕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以“专业基础课”为依托,培养本专业的技能实践型人才。并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培训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实现校企合作教育共生的局面。
   (四)深入阶段:主持校企合作童装品牌研发的实战项目
   学校服装名师工作室师生团队与上海赛晖服饰有限公司深度融合,依托学校的科研设计优势,结合企业的资金、技术投入,通过合作,开发新型面料、爆品款式研发。领衔人施捷老师担任品牌设计总监,负责“VIV&LUL”童装品牌的设计研发工作。从设计款式图到搭配方案,从男女童内衣家居系列到外衣系列全线的开发,每年与企业签订项目技术服务合同,独立承担产品概念主题设计,并投入市场销售。近年来合作企业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产学研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江苏高新技术企业”。    (五)总结阶段:开发服装教学典型案例
   服装专业教师从企业岗位生产实际、服务企业产品研发过程中提取教学素材,提炼、完善教学内容,把开展教学研究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把新技术、新工艺引进课堂教学,形成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堂教学素材;教师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的分析报告、实施方案等及时收集整理,形成有借鉴价值的课堂学习素材。师生共同承担项目任务,共同开展项目方案的修改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存储转换及解决问题和发展定位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整体职业能力的养成。[2]教师开发教学案例(见下页表1)和校本教材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中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四、实施条件
   (一)制度保障
   完善有关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建设等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了专业建设规划的实施。
   (二)资金保障
   对省现代化示范校专项拨款、省名师工作室专项经费,学校用于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打造、校企合作融合等运行机制建设。
   (三)人员保障
   目前学校服装专业专任教师18人,其中,南通市学科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8名,双师型教师17名,兼职教师5名,80%的教师取得了本专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学业合格率达到100%,团队教师积极参与国培、省培,网络学习培训,具有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出国学习教师4人,比例为30.8%。已经成为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业务扎实、作风硬朗、踏踏实实的师资队伍。
   五、实施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
   推广产教融合视域下中职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新理念,建设产教融合项目新范式,改变服装课程教学方式,丰富项目式教学资源,通过完善教育测量方案、优化课程平台、打造双师团队、提高企业认识等,推动服装专业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近年来,学校被评为 “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学生在全国、省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成绩突出,共获得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10枚、银牌5枚、铜牌2枚,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30枚,银牌16枚、铜牌12枚的好成绩。
   (二)教师团队发展
   经过磨砺,教学团队先后获得江苏省“巾帼文明岗”称号、省市名师工作室、江苏省优秀服装设计中心;团队成员先后获得全国纺织服装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纺织服装专业先进个人、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省青年岗位能手、省技术能手、省五一创新能手、国赛优秀指导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6位教师参加省技能大赛(教师组)均获得一等奖、2位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课堂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3位教师获得省职业学校教学大赛一等奖。
   (三)产教融合成效
   为检验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成效,校企共育典范项目——“学生创业门店”“十朵金花”和“金巧手雁阵团队”实践项目和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共协助企业申报外观专利100余项、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40余项,助力企业先后获得“南通市名牌”“江苏省名牌”“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和“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等荣誉称号,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六、体会与思考
   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新零售、网红经济等对服装行业的渗透,服装产业已成为融合制造、零售、管理、设计、文化、时尚、科技等各种因素的“大时尚、大消费”行业。[3]通过探索与实践,我们深知“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以产业发展为引领,以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科学定位为基础,以校企长效机制建设为突破口,以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为路径,才能真正实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及困难:如何有效对学生职业力进行评价?校企深度融合的特色化、数字化和创新性的项目课程资源如何建设?等等。面向未来,我们将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寻求突破。
   1.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评价需要系统化
   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规格的定位和课程教学内容的来源是基于职业能力与职业功能分析的,是根据职业活动的目的和结果来研究职业行动领域应该具备的基本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因此,衡量课堂教学生态、评价教学质量、评判学习结果,必须从学习者、执教者和人力资源使用者三个维度来展开,然而,在这个方面我们还做得比较肤浅,缺乏具有深度的、各方联动的评价体系。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项目课程体系需要优化
   预见产业趋势,“大课堂”教学模式的项目课程建设还有待提高质量。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形成师生互动、碰撞、交融的生态环境。要加强对在校学生进行全真实战训练,尽快实现模拟实习向全真实际操作训练转化。基于教学与生产無缝对接,构建“三维”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产学结合课程、生产课程)。根据服装专业项目的特点,产学结合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三个转化”(技术设计转化为教学方案,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生产质量监控转化为教学质量监控)。[4]
  
   参考文献:
   [1]朱洪峰,晁英娜,田逍.基于产教融合的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14).
   [2]项缨,李颜娟.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双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8(11).
   [3]江学斌.中职服装专业实施产教融合的改革实践[J].纺织科学研究, 2017(7).
   [4]南亲江,许曙青,殷忠,等.专业办企业: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16).
  责任编辑:陈钱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75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