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用“解、编、插”诵诗乐开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自古以来,诵读经典古诗文是我国启蒙教育当中重要的一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了能够达成这些目标,小学阶段古诗文的诵读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本文中提到的“解、编、插”诵读教学策略,指的是在古诗词诵读教学过程中采用的“难度分解法”“吟诵创编法”和“故事穿插法”。通过这一系列方法的采用,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发现趣点,品味韵点,保护学生诵读自信,保持学生诵读热情与兴趣,提高诵读效果。
一、瓣瓣馨香飘,无须彻骨寒——难度分解
古诗词语言优美,意境隽永,但对于小学中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词却如寒冬腊梅,并不容易感受,也不容易亲近。他们刚刚接触古诗词,并不会感受到古诗词的诗意和美,而是只有一个感觉——难。古诗词难在生字多,内容广,读通顺是第一道难关。加上中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意思和蕴涵意境的理解力不足,也影响了他们的感悟力。因此,学生对古诗词的畏难情绪是首先要打破的坚冰。
如在带领三年级学生诵读李白的送别诗《送友人》时,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畏难情绪。这首诗的生字较多,学生还不能了解其中很多字的意思。如:“郭”与“城”,他们并不会觉得有联系;“一为别”也不符合一般的表达方式;“孤蓬”和“征”的意象,在他们脑海里没有概念;“自兹去”似乎也不顺口。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些并不熟悉的文字的堆砌,诵读它,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畏难的情绪。
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畏难情绪,我们采用了“难度分解法”,帮助学生将教学化整为零,化快为慢。具体分为三步:第一步,让学生先圈生字。学生圈完生字后,发现其实真正不会的字就那么几个,逐句读通后,慢慢就有了信心。第二步,让学生听音频。在能读通的基础上,我们让学生边听音频朗读,边找出音频中与自己朗读的不同之处。这样连听三遍后,学生对这首诗就由陌生到熟悉了。第三步,让学生挑战难句子。让学生找出比较难的句子,自己挑战读几次。这样操练下来,学生整首诗就读得顺畅了。笔者发现,采用“难度分解法”后,学生诵读这首诗的信心越来越足了。
二、咏歌泄呼啸,音节宣结滞——吟诵创编
三、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精力充沛,引导他们诵读诗歌,不只是启发他们的志向和兴趣,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把他们跳跃喊叫、高呼长啸的精力发泄于吟咏诗歌中,将他们内心的压抑和忧闷宣泄于诗歌的音节之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中,诗歌教育是重要的部分,其意义正在于此。
为了让学生有反复诵读的兴趣,我们在教他们诵读诗歌时,尝试逐渐引导他们加入自己的个性体验,鼓励他们带上自己理解的节奏、韵律甚至动作去读,让学生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发现,带上节奏、韵律读诗歌最好的方法就是吟诵。
吟诵是传统的中国式的读书方法,也是诗歌教育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加以运用。教师先通过一些简单的、熟悉的诗歌教会学生基本的吟诵规则,比如平声长,仄声短,韵字拉长回旋。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用自己熟悉的调式和喜欢的方式进行吟诵,并加上动作,载歌载舞。这种诵读教学方法,我们称作“吟诵创编法”。
“吟诵创编法”还是发展学生語言理解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方法。当学生自我吟诵比较成熟后,教师可以先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吟诵调,然后再听其他同学的吟诵调,并进行比较、学习,最后再寻找名家的吟诵调让他们欣赏、学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吟诵调、教师教的吟诵调,兴高采烈地读,很快就背熟了这首诗。
三、若得童稚悟诗意,须知前世与今生——故事穿插
岭南著名诗人吕君忾先生说:故事是一首诗的必备要素。每一首诗都包含一个故事,加上古诗常常用了很多典故,学生要真正了解诗歌、爱上诗歌,知道这些背后的故事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们在诗词诵读教学中采用“故事穿插法”,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
由于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限制,还不能自如地理解诗歌蕴含的故事,尤其是诗歌本身描写的故事。因此,在诵读教学中,教师适时穿插故事来指导诵读很重要。简单的故事就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继续诵读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在诵读中潜移默化地理解诗意。
如《送友人》一诗,在熟读成诵后,教师可简单讲解李白送朋友时的场景,告诉学生:“班马”是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而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几句故事情景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感情,并在自己的诵读中表现出来。穿插故事还可以让学生想象补白,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构筑诗词当中蕴含的画面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意境。
在诵读太久,有些疲惫的情况下,故事可以成为激励诵读的一种奖励。当学生诵读、吟诵得好时,教师将诗词背后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再次集中,互动也会很好,这样,诵读的效果就会得到提高。故事穿插,很好地创设了学习诗词的情境,并且将课内资源延伸到课外,以教师自身的感受带动课堂,形成诵读的“场效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继续读好诗歌的欲望,又让整个诵读课节奏分明,积极有效。
使用“故事穿插法”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故事以简洁为要,故事只是作为诵读的调节,不可喧宾夺主。这时候,不会像阅读课一样要求故事具体生动,只要大意清楚即可。二是教师要抓住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去讲,这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爱上诗歌。三是给学生留白,让他们拥有自己想象的空间。
诵读古诗文本就是一个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的方法,学生对古诗文的感受和理解往往因人而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根据作品的不同特点,选择“解、编、插”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和古诗文建立联结,从而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岑村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99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