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人类认知发展角度理解高等教育本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从智力、智商、智慧的角度,阐述了人类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对比高等教育现状及其本质要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见解。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从智商发展迈入到智慧发展的初步,其本质要求从当初的为各行业提供充实合格的劳动力转变为提高全民素质。
  关键词:认知;高等教育;智力;智商;智慧
   一、 引言
  认识是人类个体收集客观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个体是有生命的物体,是行为的主导者和实行者。生物主体具有行为的需要和行为的能力,行为是生物主体的日常生活方式。
  但是,认知并非一成不变的。在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认识会发生变化。传统的认知发展被归纳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形式运算期。
  四个发展阶段描述了个体在生物学上认知发生和发展的内在的规律性,它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等等。然而,本文则从智力、智商、智慧三个认知概念来划分认知发展的阶段,并以此探究高等教育的本质。
  二、 对智力、智商、智慧的理解
  从人类一出生开始,其个体便遗传了父体对这个世界反应、记忆和思考的能力,我们俗称这种能力为智力(晶体智力)。这种智力在人类出生到一定时候都对个体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个体使用智力来对其生存世界的反应、记忆和思考,来获取和交换信息,学习也是其中的一种,这段时期通常为人类个体的学龄前时期。
  个体的智力与外界世界收获的信息(很多时候我们称为知识)有序化系統的结合过程通常成为学习。当体系化的知识被个体学会之后,个体便拥有了处理某项工作的能力,这项通常被定义为智商。因此,在人类社会中,个体被夸赞为智商高,常常是因为觉得在处理某类工作上,可能有超乎平均水平的能力,并非可以面面俱到。
  当个体具有大量处理外界传递信息的能力后,部分个体则有对比、筛选、充足、推演信息的能力。在某些意义上,个体获得这个能力后,可以在更广阔的角度,更高的层面去思考理解问题,综合前后,联系左右,化繁为简,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关键点。因此,在该类个体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可以得到常人所无法企及的效果。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把这类个体称为“智者”。这便是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到具有智慧的表现结果。
  三、从人类认知发展角度理解高等教育本质
  2014年5月,教育部明确了高等教育院校改革方向,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比例达到50%左右。其原因一方面是教育系统培养的普通脑力劳动者,已经超过了经济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在教育系统无法满足产业升级换代、经济结构转型对技术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已经迈过本文所述的第一阶段(智力发展),进入第二阶段,眺望第三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应根植于这个基础,考虑高等教育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从传统授课式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式吸纳知识
  传统课堂基本都是讲座式的,即一个老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因此传统课堂应减少教师授课时间,以大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课本传授可以通过视频学习及自身阅读完成。课堂时间交由学生汇报演讲,教师答疑及纠正。这样有利于学生自我整合知识,得到训练,进化到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二) 倡导探索式的学生自主学习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世界名校,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只占一小部分,而很多考试(或者其他考核环节)用到的知识是由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或图书馆电子读物来得到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既不会被教师掌握的知识范畴所局限,又能掌握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三) 小论文式考核环节
  论文本身就是普通知识的提炼,在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要做到整合知识,筛选知识,提炼知识等几个小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对该论文所占有的知识点加深了理解,并在咀嚼消化后以论文形式表达。表达过程需要对比时空上前后左右的知识,因此可以让学生迈入智慧阶段的第一步。
  四、 结论
  本文从智力、智商、智慧的角度,阐述了人类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并详细地描述了这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对比高等教育现状及其本质要求提出了着实可行的见解。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从智商发展迈入到智慧发展的初步,其本质要求从当初的为各行业提供充实合格的劳动力转变为提高全民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光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两种范式——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比较研究[N].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5):164-169.
  [2]叶晓阳,丁延庆.扩张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质量与社会分层[J].社会,2015,35(3):193-220.
  作者简介:
   陈靓瑜,张莉娜,宋东坡,周昱,江苏省镇江市,江苏科技大学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8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