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平、优质、多样的高等教育的需要与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包括宏观层面加快高等教育布局及政策调整,微观层面推动高校组织结构改革,并通过高校与区域的互动合作,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关键词:新时代 高等教育 内涵式发展 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云南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困境与路径”(编号:AC180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树立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十八大报告又重申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见, “教育内涵发展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入中国教育改革视野已日益彰显。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平、优质、多样的高等教育的需要以及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协调资源投入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平衡与充分发展,各类高等教育又该如何加强内涵建设以满足高等教育的多样需求,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和效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沿革
  近年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成为学界热词,而综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历史沿革,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不同时代特征代赋予的不同内涵。刘振天认为,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本質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张德祥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学术界对其本质的认识不尽相同。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到2002年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这一时期的内涵式发展是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为目的的一种发展模式。第二阶段是2002年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发展阶段迅速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内涵式发展是则是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的一种发展模式。而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这一观点已经得到普遍认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了“质量”之外还应包括“结构、公平、制度”,并且各要素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具体内涵有所不同[2]。刘振天还提出,遵从内部规律、实现内在目的、受自身需要支配的高等教育发展,即为内涵式发展。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其实质在于回归高等教育本身。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主要是指以高等教育内部各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通过优化教育结构,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发展能力从而不断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的发展模式。而要实现特色发展,则需要高校明确区域社会需求,找准“内涵”,深度参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
  2 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征程中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
  2.1 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呈现出了高水平大学布局不平衡的特征。在国家最新发布的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中,西部高校仅占9所,占比为21.4%;在95个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西部高校学科仅占18个,占比为18.9%。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包括在于:第一,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布局不平衡,我国优质高校大多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分布较少;同样在科类分布方面,东部地区科类分布上与社会生产部门的实际结合紧密,且在特定学科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和学业内容导向的把握上更为合理,对社会特定生产部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人才需求有一定的预测,而西部高校在科类分布上则与社会联系较少,时常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第二,西部地区内部高校的地域布局不平衡,高校多集中于相对较发达区域,多分布于省会城市,且高水平高校数量不多。
  2.2 高校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
  从高校内部来看,当前我国西部地区许多普通高校普遍存在自身定位不准,不顾自身特色,争相采用相同的办学理念、层次定位及学科布局,盲目追求规模大、层次高、专业全的精英研究型高校的发展模式。这往往会导致地方教育资源浪费, “千校一面”的现象严重;同时,由此引起的高校人才培养规格雷同、质量不高,科研成果质量低下、转化推广率低,提供的社会服务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也更容易导致高校间的恶性竞争与高校办学的恶性循环。
  而从高校外部来看,办学同质化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导致的。第一,当前大多数地方高校普遍缺乏办学自主权,从人事管理、资金使用到日常运营均受到政府极大限制,高校缺乏自主处置权,从而容易导致办学同质化;第二,政府评价模式及资源配置模式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当前政府对于高校的评价机制较为单一,且多以学术型为导向,评价结果直接影响高校声誉及资源,这在客观上限制了高校的特色化与多样化发展。
  2.3 高校产出与地方需求脱节
  从高校主要职能出发,高校主要为当地社会提供人才、科技研发成果以及社会服务三种主要产品。而当前许多地方高校面临着培养人才不符合当地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这导致了社会缺乏有用人才而同时高校毕业生却就业难的局面。同时,高校与当地产业及政府联系不紧密,不能及时为当地企业提供所需技术及研究成果,也无法及时为社会提供所需服务。这使得大学作为知识生产部门但无法实现知识产业化,形成与区域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办学同质化倾向严重,且大多数高校均按照学术型人才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而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与区域互动较少,导致了高等教育产品与区域需求脱节,在区域社会发展中参与不足,其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能力无法得到体现。   3 多管齐下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效益,就必须从宏观及微观的层面推动高校特色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活动,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3.1 充分发挥政府调节作用,优化高等教育布局
  从国家层面来看,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需要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即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按照不同级别、不同科类、不同形式及不同地区等方面的发展要求,促进其科学发展的改革过程。
  其次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调节高等教育资源分配。通过深入推进政府、高校及产业三方的合作,形成官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政府要在起到高校与企业间“黏合剂”作用的同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如通过制定知识产权政策、减免税收、保护创新组织建立的法律、完善风险投资制度等方式,在保障各地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的同时,激发高校创新热情,促进高校社会参与程度,推动高校融入当地社会发展,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及效益。
  3.2 改革高校组织管理,优势特色发展
  高校必须要明确自身实际,特色办学,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一是要改变学校权利结构,建设强有力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层,引领学校发展方向;二是要改革学校组织结构来激励学校各层次人员的创新热情,形成创新动力;三是要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给予校内人员更多业务自主权;四是要建立健全校内相关制度,确保人员的工作及福利的落实;五是要打造具备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也可以更好地激励与维持大学师生对自身学校定位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3.3 科技创新与合作,提升产出质量
  科技研发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既对人才培养起导向作用,又对社会服务起支撑作用,科研水平也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在当前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急需通过科研合作来提升其科研水平及影响力。要推进科研合作,一是要积极寻求建立校内、校校、校企等科研合作机制,促进人员学术交流及各类科研项目的实施。二是通过建立重点研究中心,不断提升科研实力。三是要打造高校優质科研人才团队。培养具备主动性、求索心、文化适应性、工作胜任力等素质的核心科研人员,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及国际影响力。
  3.4 提升服务区域创新发展能力,扩大高校影响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必须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把握区域社会需求,明确自身实际,特色发展,扩大高等教育的优质增量供给,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及社会服务的供需动态平衡,推动区域社会的创新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平、优质、多样的高等教育的需求,改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刘振天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价值论、本质论及方法论重建[J]大学教育学,2013 (6): 14-20.
  [2]张德祥,林杰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报,2014(11):3-8.
  [3]刘振天,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型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价值革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4( 35):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48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