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刍议高中历史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科学精神是衡量一个合格公民的重要标志,在今天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价值。崇尚理性已成为广为认同的文化理念,追求社會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日益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基于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科学精神培养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科学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2-0047-01
  路甬祥认为“简单来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十分有必要,一方面是新《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现主要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科学精神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相关内容
  现以人民版(2009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为例,笔者做了一下简单的统计,前两课共有图片12张,资料卡片6个,相关知识链接2个,学习思考4个,列举表格4个。具体来看,这样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材,不仅有利于教师授课,也便于学生学习。如第一课资料卡片里面引用了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杨·别德内依的一首诗: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在授课过程中我把这个资料作为新课的导入部分,简单分析一下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炮火”“野兽”“暴徒”等,从而学生建立起了时代背景知识。在教材正文部分还有更令人叫绝的亮点,特别是第一课第一个子目的标题——“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实际上就是在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我参看了一下人教版的对应教材,直接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人一种很抽象的感觉。人民版教材在处理这个问题显得很高明,再结合课本引用的那首革命诗,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一个“非常”指的是战争背景,第二个“非常”指的是一些特殊的政策,就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就被很形象地表述出来了,学生很容易接受,说明编者站在学生角度考虑了这个问题。在这里真要感谢编写组相关人员,两个“非常”它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还有就是评价历史事件要结合时代背景,不能仅靠个人的直觉感受,这也不正是我们所提倡的理性、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吗?
  在这里结合两课内容再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关于“新经济的政策”的。当苏俄解除国内外威胁后,苏共主要领导人错误地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佳途径,因而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不仅没取消反而加强了,进而引发了当时苏俄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果断放弃了错误的做法,开始实施适合当时国情的“新经济的政策”,特别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这是马克思在相关社会主义论述中没提到的东西。苏俄领导人列宁等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国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道路。在苏俄人民社会主义探索的道路上,他们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以及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树立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决心和信心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问题。“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引导苏联完成了工业化,取得了二战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等,但“斯大林模式”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否定经济规律,农轻重比例不协调,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不透明,缺乏有效的监督等,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斯大林逝世后继任者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全盘否定,给苏联人民思想造成了混乱,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在学习这些内容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客观看待“斯大林模式”以及我国目前发展中的问题。进而使学生破除权威迷信、尊重客观规律,崇尚科学,解放思想,培养现代公民意识,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补充有价值的内容
  新课程教材视为“跳板”而非“圣经”。新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为教学活动预留了充分的空间,视教材为案例,开放教材,鼓励教师充实并超越教材。教科书作为教材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在利用教科书的同时要充分补充相关有价值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养。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形成理性观念,对于自我素质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教育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节课,而是完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培养合格公民、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路甬祥.科学与无神论.北京,2000(3).
  [2]朱汉国主编.高中历史必修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0.
  [3]朱汉国主编.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0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