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不像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感人的故事、优美的诗篇、动听的旋律、美丽的图案……它只有简单的数字和一些运算符号,显得枯燥、单调和抽象。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注意力容易被一些形象直观的东西所吸引。而信息技术刚好具有形象直观、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生动有趣等特点,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让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求知欲是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是人的内在心理需要。它对人们追求知识、探索知识具有强烈的内在动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个“唐僧师徒分西瓜”动画视频,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课前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授新课前,首先打开大屏幕,故事呈现:唐僧师徒三人出现在火焰山附近,火辣辣的太阳把人晒得口干舌燥。孙悟空对唐僧说:“师傅,太阳太‘毒’了,晒得人口干舌燥,俺老孙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说完一个筋斗云就不见了踪影。没多久,孙悟空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说:“师傅吃西瓜的,沙师弟吃西瓜的,八戒吃西瓜的,我吃西瓜的。”猪八戒听了很不高兴地说:“好你个猴哥,你明明知道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话音刚落,孙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屏幕画面停止,教师提出问题:“孙悟空为什么叫猪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对《西游记》比较熟悉,上课伊始,便被屏幕里的画面及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老师的问题刚提出,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回答:“猪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的西瓜是最多的……”教师紧接着问:“猪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的西瓜是最多的呢?你能帮他进行比较分数的大小吗?”此时学生跃跃欲試,教师因势利导,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分数的大小比较》。这种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直观、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生动有趣等特点,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PPT,设置方格图案上的对应点、连线的闪烁。教师一边依次闪动对应点,一边让学生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有多少小格的距离,从而来使学生轻松地认识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紧接着把点依次连上线,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通过观察还可以发现“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在这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不仅获得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在规律,还从中找到了学习的自信与快乐。
  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内在规律。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工具。数学学习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面的旋转》时,我抛出“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围绕它的轴旋转之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这一问题,让全班学生分小组研究探索,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探索结果后,我再让学生观看一个视频来验证他们的猜想,整个教学环节体现了“提问——猜想——探究——验证”的过程。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整合,将课堂还给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责任编辑 龙建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68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