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导    言
   铺垫,是指写作文时,为情节的展开及高潮的到来,酝酿气氛,作好准备,铺平道路的一种写作方法。这好比拉弓射箭,拉弓是为射箭蓄积力量,弓拉得越满,箭就射得越远。好的铺垫能使文章起伏跌宕、扣人心弦,非常完美地实现作者蓄势的意图。作家鲁迅就是运用铺垫技法的高手。今天,我们就通过研读他的小说《社戏》,来学习铺垫这种写作技法。
  课文品读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小说以“社戏”为标题,以“看戏”为线索和中心,表达主题。然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戏”外之事,特别是看戏前,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看——
  社戏(节选)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思路分析
   文章一开始,铺垫的手法便登堂入室。作者首先提出“平桥村在我是乐土”,钓虾、放牛尽管已是我难得的乐事、趣事了,然而与“到赵庄去看戏”比较起来,已是退居其次。这样,钓虾、放牛的铺垫就突出了“看戏”这一写作中心。
   接下来写看社戏,作者再用铺垫,让看戏充满了波折:没船而且“母亲不准和别人一同去”的双重困难,将“我”看戏的兴奋之情降到了冰点。此时,双喜等小朋友的出现又让“我”看戏的愿望重新燃起,“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的两句话使先前的两个难题迎刃而解。“我”的心情也在波折与转机之间、伏与起之间上升到了沸点,“我的很重的心忽而放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我”便带着自身的愉快急切之情及伙伴们的淳朴上路了。
   试想一下,如果作者不出此高超的一招而直接入题,看社戏的记忆怎会如此刻骨铭心?如果作者仅叙述自己看戏,而不做如此多的铺垫,读者又怎能去探究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真实意图?正是因为作者大量运用了铺垫这种写作技法,文章既行文跌宕,又中心突出。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进行渲染、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要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技法讲解
   一、交代背景,平缓引入。就是开头先不直接入题,而是从与人物或事件有关的背景入手,对故事作必要的介绍,让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引出主要人物或事件。如《社戏》一文,作者先介绍平桥乐土,点明城里和平桥村的不同,用“乐土”来形容在平桥村的好,然后再引出看戏的情节,当然,这也是“乐土”的一部分,是最重要的体现。这样引入,既使读者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又为下文情节做好了铺垫。
   二、相互衬托,突出重点。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仍然以《社戏》为例,文章先写了在平桥村“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没有“犯上”,“钓虾”等情节,这些快乐,已经让“我”很是难得,但“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这样自然就把“看戏”这一事件突出出来。那前面的小乐事、趣事能不写吗?当然不能,正是因为有小的乐事、趣事的衬托,才让读者明白“看戏”才是作者要写的重点,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三国演义》中,先是充分展示徐庶的才干,再由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其实也是在为诸葛亮的出场作铺垫。这样的铺垫能够使事件或人物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三、波折铺陈,突出中心。俗语说得好,好事多磨。波折铺陈就是让主要事件的发生或人物的经历产生磨难,在一波三折中引入主要事件或人物,从而达到突出和铺垫的目的。文中点出看“社戏”这一事件之后,作者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写如何准备去看戏,反而写不能去看戏,自己不开心,然后再写柳暗花明,这样一波折,就在对比中突出了“我”的急切心情。这样处理,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自然也就强烈了。
  佳作示例
  那一刻,我们看到了天使在微笑
   那时,我和小丽刚从农村来到县城读初中。
   离乡求学的滋味真是一言难尽。父母为我们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我们对周围的环境很陌生,只知道房东是一个下岗且离异的女子,还带着一个小孩。
   一天黄昏,雷雨交加,突然间一片漆黑,停电了。初来乍到的我俩毫无防备,束手无策,对家乡的思念、对黑暗的恐惧、对这座小城冷冰冰的人情的痛恨充斥于陋室。我和小丽面面相觑,潸然泪下。
   雨暂时停了下来,有敲门声!我们很诧异。一个小女孩甜甜的童音:“姐姐,可以给我开门吗?”
   小丽拉开门。昏暗中,我看到一个衣衫单薄的小女孩,五六岁的光景。她手背在身后,像是要冲我们微笑,但怯怯地却笑不出来。
   小女孩用颤抖的声音问:“姐姐,你们有蜡烛吗?”
   “这——”我不禁疑惑了。我们初来乍到的,自己还没想到备蜡烛来应付停电,就有人来向我们要蠟烛!这城里人竟如此狡诈,派这么幼小的孩子欺负新来的人……我颇感愤怒了。
   小丽不客气地说:“对不起,我们到哪里弄蜡烛去?”
   “那太好了,这是妈妈让我给你们送来的!”小女孩一面兴奋地说着,一面变戏法似的从背后举出两根蜡烛。“妈妈说姐姐们刚刚到这里住,不了解这儿常停电的情况,就让我把蜡烛送来了。”小女孩轻松地把蜡烛递过来,像是完成了一项重要使命似的,脸上现出灿烂的微笑,然后轻巧地跑出门口,留下攥着蜡烛的我呆呆伫立的身影……
   “哇——”小丽的声音也定格在那一刻。
   那一夜,我们久久未眠。柔和的烛光下,我眼前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出小女孩纯真的微笑。那一瞬,这个陌生的城市突然不再陌生,城市里人们冷冰冰的面孔从此在我脑海中销声匿迹。
   小丽问我:“你见过天使吗?”
   我说:“那个微笑的小女孩难道不是天使?”
   是的,那一刻,我们看到了昏暗中,无法掩盖的天使的微笑。
  点评
   这是一篇运用铺垫技法比较成功的佳作。作者写人物的美好心灵,先从“我”离开家乡初来城镇的不适应,以及“对这座小城冷冰冰的人情的痛恨”写起,这就为后文误解小女孩作好铺垫;同时,这种认识又与小姑娘以及离异、下岗、带着小女儿的房东的美好心灵形成巨大的反差,在反转中,自然也就更能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从而达到为主要人物做好铺垫的艺术效果。另外,作品中房东并没有出场,人物刻画仅通过侧面描写,但我们读完作品,仍然能够感受到这位“妈妈”的坚强善良,这也是文章的一大亮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07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