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赌气离校的小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案例:
  “砰!”门开了。
  教室里霎时安静下来,我们都向门口望去。小宇进来了,大步走向她的座位,开始收拾书包,响动很大。
  我意识到了什么,说:“小宇,在你作出决定之前,一定要想清楚,冲动之下作出的决定可能是错误的!”她没理我,收拾完东西就往外走,快到门口的时候,她回头用愤怒的目光看着我说:“是你不要我上学的,我现在就不上了,记住了!”
  我很诧异,强迫自己镇静下来把课上完。
  下课后,我向同样被我要求写说明的另一个同学了解情况,她告诉我,小宇和父亲发生了冲突,父亲打了她……
  事情的起因是近段时间这俩孩子无心学习,上课小动作多,下课总是聚在一块儿聊“八卦”,再加上小宇期中考试后退步很大,我就打电话叫来了她的家长,想了解一下这段时间她在家的表现,对她进行教育。我们在一起交流时,我提出了对小宇的课堂纪律和家庭作业的要求,让她写一份说明,说明里要有具体做法和承诺,让家长签字后交给我。在她写说明的时候我来上课了,没想到后来发生这样的事情。
  小宇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但是懒散,作业总是不能及时完成,八年级时又开始玩手机、上网、撒谎,放学后不回家。因为手机问题,她曾多次和家长发生冲突,在学校里也多次因为拖拉作业扣分挨批,组长和各科代表对此都束手无策。我批评她时她什么也不说,让补作业也去补,但第二天依旧是各种借口,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各科老师对此意见很大。平时排座位为了让同学带动她,我总让她坐在前排,安排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作为她的同桌,可以说为了她没少费心思,但收效甚微。
  我也去家访过,她父母是开麻辣烫馆的,比较忙也比较辛苦,对她的教育包括家庭作业的督促都不到位。她还有一个小她两岁的弟弟,姐弟俩经常闹矛盾。可以说这个孩子从小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性格比较强势。
  平时小宇和同学能和睦相处,在不涉及学习的情况下,也喜欢接近我。记得有一次我感冒,下午来到学校发现办公桌上放了一盒三九感冒灵还有一张小字条,就是她和同学写的,着实让我感动。
  现在她离开学校已经三天了,家长一个劲儿地打电话向我道歉。我倒真没有生气,作为她的老师,我心急如焚,真诚地希望能帮到她,又不知道从何下手。
  交流:
  魏俊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原生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发生在小宇身上,导火索是学生与老师的冲突(老师叫了家长),但根源在家庭。小宇任性,和小两岁的弟弟经常发生矛盾,自我意识太强烈、习惯不好等,都与父母生意繁忙、对她疏于管教有关。而且到了孩子的叛逆期,家长和孩子的沟通障碍比较大,在学校(公众场合)发生了直接的冲突。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导致了不好的结果。
  王俊茜:班主任邀请家长到校本无不妥,但案例中班主任邀请家长却准备不足。班主任与家长、学生并未达成共识,在学生眼中叫家长就成了班主任在告“黑状”、以家长之势来压制自己,从而产生了抵触情绪。班主任在事件尚未解决之时留下学生与家长自己去上课,不仅是对家长和学生的不尊重,也是导致父女发生冲突的推手。学生入班收拾书包时心中怨气最盛,此时班主任提醒“要想清楚”,在学生听来是火上浇油,更坚定了她离校的决心。
  赵春晓:刑法要遵循“罪刑相适应”原则。虽然班级管理中面对的违纪行为不同于违法,但班级管理中也存在一定的过罚不当的现象,有泄愤式惩罚的嫌疑。泄愤式惩罚的目的不是教育学生,而是为了惩罚而惩罚,是为了宣泄管理者心中的愤怒情绪。案例中的小宇,因为各种小问题屡教不改,教师让她请家长到学校,其中存在一定的宣泄式惩罚成分,也是激发矛盾的关键所在。
  张小中:案例中小宇离校的直接起因是挨了家长的打,而家长是老师叫来的,所以她归罪于老师,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这件事的根本原因是小宇在成长的关键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成绩下降。
  案例中的家長从事早出晚归的餐饮行业,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小宇想通过手机和人交流、交各种朋友,因为手机问题和家长多次发生冲突也就不奇怪了。老师应该建议家长牺牲一些做生意的时间,从陪伴孩子入手,就像贾玲在小品里说的:“孩子的教育不是钱,而是陪伴。”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能让孩子的心离父母越来越远。
  赵徐生:案例中老师很有责任心,但缺乏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的经验。小宇说“是你不要我上学的”,就是小宇对老师不满情绪的宣泄。我们知道皮格马利翁效应,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经常夸奖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暗示与鼓励,孩子会表现得越来越出色。多正向地鼓励孩子,孩子才能阳光健康。
  王秋霞:小宇认为班主任叫家长的行为伤害了她的自尊,已经构成了对她的师源性心理伤害。师源性心理伤害指教师做出的干扰学生对自我、他人、集体、社会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伤害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情绪失控,导致学习状态低迷不振的行为。最常见且不被当事人双方重视的伤害是来自教师的侮辱性语言和不公正对待。
  刘强:家长、班主任与学生“三方会谈”之前,班主任必须先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了解家长,知道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家长,脾气是火暴还是温婉,对孩子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会不会打骂孩子,亲子关系如何等。还要先和家长做好沟通,商量好教育对策,让家长做好配合。请家长来学校,家长一般都会不情愿,甚至带着怒气而来。班主任应该告诉家长来学校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并不是为了批评孩子,是要一起教育孩子,为了让孩子成长得更好。把家长的情绪安抚好,“三方会谈”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王向前:小宇的情况并不新奇。学生的极端情绪是如何出来的?为什么我们控制不了?为什么学生和老师无话可说?为什么学生不信服老师甚至有些学生和老师的积怨很深?很多都是由于沟通不畅导致的。
  交流不是训斥。老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人格平等。交流的目的是共解疑惑,消除误解,辨明是非。教育真正能触动学生的是明其所需、知其所恼、懂其所争,触动学生心灵,让其备受鼓舞,发自内心地愿意改变自己。
  王长然:面对案例中已经离校的小宇,班主任可以先了解小宇在家的情况以及正在做什么,让小宇的朋友去劝导她,并通过同学及时向小宇传达关切与爱护之情。最后还需要班主任放低姿态,到小宇家把她“请”回来。虽然在整个过程中是以班主任放低姿态的方式处理,但也不要完全没有原则,小宇的错误还是要指出来,让她正确对待、积极改正。放低姿态是让小宇有合适的台阶下,同时也是班主任与小宇之间消除芥蒂、重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机会。
  总结:
  像小宇一样的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是常见的。案例中的小宇在多次违纪的情况下,被班主任叫家长来校,因小宇对班主任和家长的不满而愤然离校。案例呈现的不仅是小宇的问题,也反映出原生家庭教育的缺位和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准备不足以及老师、学生和家长三方的沟通失败。
  学校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避免家长只有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减少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等。
  面对离校的小宇,处理流程一般可以遵循“查、劝、访、谈、育”五个环节。
  “查”即调查。班主任应先调查小宇在回家这段时间里的情绪、态度和在家做哪些事,可以通过家长和同学等渠道对小宇离校后的境况进行全面了解。
  “劝”即劝导。班主任可以安排具有正能量的同学利用休息时间,通过看望、微信、电话等多种渠道,以同学、朋友的身份对小宇进行劝导,注意同学劝导一般不宜让小宇知道是老师安排的,也可以通过家长、其他长辈等进行劝导,让小宇产生回归学校的意愿。
  “访”即探访。在了解到小宇情绪稳定、有想上学的意向时,班主任应亲自进行探访,看望小宇并请她返校。
  “谈”即畅谈。在探访的过程中或在邀请小宇返校后,班主任要找机会单独和小宇进行一次畅谈,倾听小宇的心声和需求,以走进小宇的内心世界。班主任也要承认在小宇离校事件中的考虑不周。
  “育”即教育。班主任邀请小宇返校,但是小宇也必须接受适当教育,并且由班主任和她一起商定学习计划,同时给予她特殊的关爱等。
  (本期文字由济源第一中学8+1工作室提供)
  (本栏责编 晓 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7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