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素养视域下的诗歌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下面笔者以《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课文为例,谈谈在语文素养视域下如何优化诗歌教学效果。
  一、课前备课的创新
  1.师生共找课文疑难点
  我们都知道,“掉書袋”一直是贴在辛弃疾身上的标签。辛弃疾不仅熟读历史、博览群书,对于典故的运用更是得心应手。但是对于几百年之后的我们,尤其是准备只利用短短几十分钟就消化这篇词作大意的学生来说,这些典故阅读起来如遇骨鲠,如“封狼居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些话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通常都是理解了典故却忘了原本所表达的意思,不然就是理解了意思却忘了典故,这都是令学生比较困扰的地方,只有全面扫除这些障碍,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2.寻找朗读配乐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朗读是必须进行的环节,倘若教师能够运用与课文意境相近的曲子做背景音乐,教学效果会更好。由于《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比较悲壮的诗词,所以,教师在选择音乐或曲子的时候应选择与《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相近的。教师可以选择古筝,古筝是古时候读书人经常使用的乐器,其音色能够对人的心灵产生冲击,让人感觉曲子具有一定的余韵感;但所选择的曲子节奏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如果节奏太快的话,难以体现出悲壮的感觉,就不能体现出《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而节奏太慢的话同样难以倒出其悲。所以,教师可选择古筝曲《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1.开头设计,扣人心弦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展开教学时,导入语是非常关键的,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对该课文产生兴趣。《国宝搭档》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节目主持人说话节奏非常舒缓,声音富有磁性。教师可适当模仿一下这位主持人的说话方式、语调等,以此导入课文:“大约在八百年前,即公元1205年的某一天,将近黄昏,有一位老者来到了江北固山的北固亭,老者就站在栏杆处向远处眺望,顿时感慨万千,回到家后便写下了一首有着深厚的爱国热情的词作。这位老者就是我们接下来所学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他在写下《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是当时镇江最高的行政长官,辛弃疾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感慨呢?在公元1161年时,北方的金国大举南犯,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率领家乡的两千余子弟抗金南归,为了能够收复中原,辛弃疾始终坚持站上沙场,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正是因为他们宁可受辱也要向金求和,并且这样的局势持续了长达四十余年之久,导致辛弃疾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这样蹉跎了,辛弃疾的才华得不到发挥、体现。辛弃疾便借这首词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这四十余年的满腔悲愤。”
  2.配乐书法,进入高潮
  首先,教师可给学生设置一个悬念:前面讲解时所写内容均由投影展示,而黑板上则没有写任何东西。这时,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老师竟然没有在黑板上写任何东西,一片空白。学生在产生这一疑虑时,教师可抛出这样一番话:“同学们,辛弃疾在八百年前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京口北固亭怀古》,并将《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首诗词流传于世的呢?辛弃疾在游览北固亭归去后,想必是辗转难眠,于是便使一仆持灯,拿起毛笔在纸张上通过诗词的方式将自己感慨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可用粉笔代替毛笔,以黑板作为宣纸,将当年辛弃疾书写的过程摹拟一番,在音乐响起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课文,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心情和词的意境。
  三、课后作业的创新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通常都比较注重诗词中知识点的教学,而对于古诗词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的教学则相对较少,正是基于此,才导致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常被人们称之为“有知识没文化”。在教学中,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是死的,相对而言,文化底蕴更加具备生命力。根据这一点,教师可设计以下系列问题。
  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也是属于豪放派的词作,请对比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与《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看看两者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异同点?
  ②世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唯有岳飞的《满江红》才能与辛弃疾的爱国词相媲美,而《满江红》与《京口北固亭怀古》之间存在哪些异同点。
  ③辛弃疾还有哪些比较知名的诗词作品?辛弃疾在创作这些诗词时怀着怎样的心情?这些诗词与辛弃疾本人的身世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对于上述种种问题,学生可在网络上进行收集。然后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并以小论文的形式体现,学生可将小论文的题目定为《辛弃疾和他的词作》。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不断创新与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唯有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7809.htm